2016年春,在青岛,寻访人员寻访了施滉烈士之女施琦生(前排左一)
2016年春,在沈阳,乐于泓第二任妻子时钟曼,以及乐于泓与时钟曼长女乐丁香,正在看根据白丁香烈士和时钟曼故事所作的歌曲《我就是你》。(李子俊摄)
他们,在走上刑场时,慷慨激昂、坚毅果决;在面对家人亲友时,却柔情似水、义薄云天……在烈士亲人和故友的口口相传中,一个个有信、有义、有情的英雄形象渐渐清晰。
由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编撰的《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日前出版,并入选江苏省38种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之一。在这场穿越了近一个世纪的追寻中,读者可以真切感受英烈们的家国情怀和铁骨柔情。
踏遍20个省市,寻访60名英烈亲属
千万次的追寻撞击心灵,千万次的洗礼涤荡灵魂。
在雨花台,曾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烈故事,这些年,有关方面一直在收集整理。经过七八十年的风风雨雨,很多当时历史的见证者陆续离世。现在的烈士亲属,也大多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欠佳,对他们进行抢救性的口述史采集,刻不容缓。
2016年清明期间,我市举办“红色文化看传承·世纪追寻家国史”——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征集活动。此后近3年时间里,寻访人员奔赴北京、上海、云南、贵州等全国近20个省市,寻访了60多名有代表性的雨花台烈士亲属,挖掘出很多鲜为人知、催人泪下的故事。
跨越万水千山,只为了让烈士的事迹更加“有血有肉”。
每一次寻访,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每位英烈的背后,都遥遥系挂着一个家族的倚闾之望和殷切思念。
在那个血雨腥风的年代里,英烈的亲人们,在音讯缥缈的时空藩篱中,思念着自己的骨肉至亲和亲密爱人,有的家属在烈士牺牲几十年后才得知噩耗,有的妻子为丈夫苦苦守候了半个多世纪。
这本《雨花英烈近亲属口述史》,收录了首批23位雨花英烈近亲属的口述实录。它通过口述者个性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和细节的描述,还原历史情境,营造出真切的现场感,成为对宏大历史叙事的重要补充,通过个体与社会命运的纵横交错,照亮历史深处的幽微图景。在亲人们的口中,一个个更加真实可感的英烈形象跃然而出,成为新时代红色教育的鲜活资料与生动素材。
铁骨铮铮的英雄,也有似水柔情
在亲人的叙述中,一个个荡气回肠的爱情、亲情和友情故事,从历史深处浮现,诠释了血浓于水、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意义。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里,有一张白丁香烈士的画像,眉目清秀、齐耳短发。“原来丁香的照片是空缺的,工作人员特意请人按照我妈妈中学时的照片,画了这幅像。后来找到烈士照片一比对,大家都十分吃惊,简直太像了。”在沈阳,乐于泓与第二任妻子时钟曼的长女乐丁香说。
乐于泓,是雨花英烈白丁香的革命伴侣。白丁香牺牲后,他紧闭心门,多年来孑然一身。18年后,他在部队遇到长相与爱妻酷似的姑娘时钟曼,才打开紧锁的心门。两人婚后一年,女儿出生,夫妻俩为孩子取名“丁香”。对于从未谋面的“丁香妈妈”,乐丁香也把她当成亲人来缅怀。“1982年,白丁香烈士牺牲50周年时,父亲带着我,来到雨花台亲手种下一株丁香树。”她说,1992年,父亲在沈阳病逝。第二年清明,母亲带着她和妹妹,捧着父亲的骨灰来到雨花台,将骨灰伴随着美丽的丁香花瓣,埋进了这块令父亲魂牵梦萦一生的土地。
在北京,李耘生烈士与章蕴之女杜早力告诉寻访人员,临刑前,父亲托人转告母亲,“过去百千斤担子我们两人挑,现在要你一个人挑了。”
“我的父母十分恩爱。父亲牺牲后,母亲立下誓言,一是永远对党忠贞,二是绝不再嫁。”杜早力说,母亲章蕴怀念了父亲一辈子,始终铭记父亲的遗言,独自挑起继续革命和抚养孩子的双重担子。她曾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等职,为党奉献一生,鞠躬尽瘁。
“奶奶去探监,大伯用分梨来暗示自己必死的决心。”在南京,孙津川烈士的侄女孙以智告诉寻访人员,“中秋节那天,奶奶带着月饼去探监,看到大伯被打得遍体鳞伤,不能躺也不能坐,靠着墙倚在角落里。奶奶强忍住泪水,喊着大伯的名字。大伯听到奶奶的声音,拖着身体一点一点往铁栏杆前挪,叫了一声,‘妈,您别伤心。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儿子不孝了。’奶奶抹了一把眼泪,拿出大伯爱吃的梨子递给他。大伯咬了一半,把剩下的一半递给奶奶,暗示母子从此分离,表达了慷慨赴难的决心。”
“1958年10月,我去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参观时,在展厅里突然看到一张熟悉的照片,竟然是好战友晋夫。我脑袋里‘轰’的一声,整个人站在原地动不了,十分难过。”南京邮电大学首任院长秦华礼2016年对寻访人员说,“我和晋夫在一起共事4年,一起工作、吃饭、打球,结下深厚情谊。我常常通宵收发电报,需要香烟提神,每当部队缴获了香烟,晋夫都会给我留一些。”
是明灯也是天平,为后人指引方向
雨花英烈的精神,像一盏明灯,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又像一架天平,让他们在面临诱惑时毫不倾斜。
“信仰至上,对党忠诚,舍生为民,勇于担当。这16个字,是对父亲一生的最好概括,也是我一生奋斗的‘精神之根’。”陈原道烈士之子刘纪原,曾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并获得国际宇航科学院授予的航天领域最高奖项冯·卡门奖。
“父亲的精神支撑着我迎难而上。”刘纪原说,父亲牺牲后,外公为了让他永记父亲,为他取名“纪原”。上小学三年级时,小纪原就写了一篇《想起我的爸爸》的日记,立志继承父亲遗志,长大后为国家做贡献。上世纪90年代,当时已经是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国家航天局局长的刘纪原,克服种种阻力,力推改革。在他的主导下,制定了一系列质量管理改革方案和振兴计划,开创了航天质量工作的新局面。刘纪原也因此荣获2000年度国家质量管理突出贡献奖。
李得钊烈士之子李钊,曾任中国民航总局副局长。他讲述了自己出生20多天后,就和母亲、姐姐一起入狱,和父亲在狱中隔窗见了唯一一面的故事。他说,父亲的事迹像一架天平,让他在面临诱惑时毫不倾斜。“我在民航总局当领导时,曾先后多次负责从西方采购上百架现代飞机。按当时西方的‘行规’,每买一架飞机,航空公司都会给予数目可观的回扣。但我心里始终有一道底线,我是给国家办事,绝对不能给自己腰包里揣钱。每次,我都和对方说,回扣免了,把这笔钱折算成等价的航空配件,和飞机一起交给我们国家。”
“父亲曾说过,愿以最后一滴血贡献于国家民族。这就是我做人的基本准则和人生动力。”袁国平烈士之子袁振威,讲述了当年父亲受伤后为了不拖累战友,调转枪口将最后一粒子弹留给自己的故事。袁振威后来进入海军指挥学院任教,是全军指挥自动化专家委员会的首席专家,主持过诸多海军作战指挥领域的重大课题研究,获得过国家级和许多军队级奖励,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甘为“人梯”,潜心培育了一批全军知名的教学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