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战友,我们的桥

发布时间:2020-08-05 09:24 来源:江苏档案

编者按:一名服役近30年的老兵,转业成为一名兰台人,工作在档案馆。他看到了大量有关南京长江大桥的档案资料,感慨万千。他曾是一名守桥兵,今年的“八一”他已不在军营度过,他想念一起守护大桥的战友,他忘不了护航大桥的战斗岁月……

1.png

 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江苏省档案馆馆藏电子照片)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今天的万里长江上,已建和在建有数十座大桥,山水间的一道道“彩虹”真正实现了天堑变通途,见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步跨越。其中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华民族的“争气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征程上的一座丰碑,是一个特定时代的伟大奇迹和历史象征。

2.png

1968年6月24日,由毛主席亲自批准组建,在原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将军的亲切关怀下,守桥部队正式进驻南京长江大桥。我亲爱的战友们——武警南京支队守桥官兵,不畏艰苦、不辱使命、不甘落后、不思回报,忠诚守护着大桥。南京长江大桥,我和战友们已经守护了半个多世纪!即使脱下军装,我们心中永远有一座桥!

3.jpg

 守桥官兵建功大桥以苦为乐

4.jpg

有一种青春叫奋斗

有一种责任叫守护

有一种操守叫敬业

有一种精神叫进取

有一种情怀叫奉献

 ……

5.jpg

“大桥建成之初,是南京最高的建筑。站在大桥上,能望见半座南京城。灯火辉煌的大桥就像江面上的灯塔,点亮黑漆漆的长江两岸……”曾负责大桥养护工作多年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工作人员罗俭说。50多年过去,长江两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如今的大桥早已“隐匿”在高楼丛林中。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大桥横跨的长江两岸,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镌刻其中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精神:

 ①大桥镌刻着孜孜以求的追梦精神

1917,朱自清从老家扬州准备回北京上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而后乘船到南京找工作。后来,朱自清根据此段经历写出了散文名篇《背影》

6.jpg

7.png

 正桥9个桥墩全部浮出水面 (江苏省档案馆馆藏电子照片)

长江天堑变通途,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一大梦想。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就曾在《建国方略》中规划过南京至浦口的过江隧道,用以沟通沪宁铁路、津浦铁路两条铁路干线。1968年12月29日,举世无双的南京长江大桥提前半年全面建成通车,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建桥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终成现实。

8.jpg

每一位守桥官兵也都有自己追逐的梦想。战士朱晶说,自己和大桥有着命中注定的缘分,就想当一名守桥兵。2018年9月,他坐了30多个小时的火车来到江苏,从睡梦中醒来第一眼看到的,就是雄伟的长江大桥。新兵连结束,当听到自己被分到守桥分队时,朱晶激动不已,脑海中浮现出“站在桥上吹吹江风、看看江景”的潇洒身影。然而,下队的第一晚,朱晶的美梦就被现实击碎。尽管早就听说新兵最难过的是睡觉关,夜里火车的轰鸣声还是超过了他的想象。他使出浑身解数:拿卫生纸塞耳朵、拿被子蒙着头、强迫自己数数……可还是睡不着。第二天集合,几个新兵互相一瞧,全是同款“熊猫眼”。过了一个多月,朱晶才终于能像老兵一样“习惯成自然”,一躺到床上就进入梦乡。追逐着梦想,从新兵变化了老兵,不变的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护桥岁月。守护大桥两年的当兵岁月,仅从营区到哨位就要徒步往返累计近2000公里,相当于走了一趟南京到北京的路程。每一位守桥官兵,都用脚步丈量了南京长江大桥,丈量了最青春的岁月。

 ②大桥镌刻着勇创第一的创新精神

9.png

 潜水作业(江苏省档案馆馆藏电子照片)

南京长江大桥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世界最长的公铁两用桥,建成后即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在建设过程中,无数难题横亘于前。其自然地理条件之复杂、施工技术难度之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均堪称“世界之最”,国际上的顶尖专家都认为此地不具备建桥条件。大桥建设者迎难而上,战胜困难,创造了这一人间奇迹。

10.jpg

咱当兵的人,也都是创新能手。部队生活往往是艰苦的,是朴素的。驻守在铁路北引桥的终点,原来只是一个排点。部队进驻之初,营区没有水源,吃水全靠三里之外的水井。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部队里竟然找不到一只能挑水的桶,战士在训练执勤之余,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拿着脸盆去端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创新!几个懂木工活的战士找来子弹箱、手榴弹箱拆散,拼拼凑凑,刷上桐油,箍成了一对水桶。从此,这对水桶就成了排点最宝贵的物件,炊事员每天都挑着它担水,风雨无阻,一天四趟,才勉强够全排官兵们吃饭喝水、洗洗涮涮用一天。据说,因为每天都要挑水,光扁担就用断了9根。后来,铁路部门把自来水接入营房,用不着挑水了,官兵们又创新地用它喂猪、浇菜地、帮驻地村民抗旱保苗。一对水桶,是创新的成果,也更是守桥兵艰苦奋斗的见证。

 ③大桥镌刻着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

11.png

12.png

13.png

 解放军、全国各地工人、广大市民支援大桥建设 (江苏省档案馆馆藏电子照片)

半个多世纪前,我们遭受着全面国际封锁,我们遭遇中苏关系全面恶化,我们遭难于前苏联拒绝供货建桥所需的高强度钢材、水泥等重要物资,还有严重的三年自然灾害……这就注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始终贯穿着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全过程。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分布于全国的众多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紧密合作,集中攻关,数以万计的劳动者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得到了充分展示,这座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争气桥”终于克服千难万阻得以建成。

14.jpg

在大桥上执勤,官兵面临的艰苦环境是常人不可想象的。守护大桥的苦,可归纳为“六高”:①高温,盛夏季节,气温最高可达65℃;②高寒,三九严寒,气温低至-25℃;③高噪音,98分贝的噪音,超出了正常人的生理承受极限;④高污染,大桥上的尾气排放量相当于其他地区的20倍;⑤高风险,大桥地区空旷,容易遭受雷电、风暴等恶劣天候的袭击;⑥高致病,据不完全统计,50多年来,先后有多名官兵患上听力衰退、风湿性关节炎等“守桥综合症”。一代代的守桥官兵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奋斗精神,告诉我们: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精神状态。

 ④大桥镌刻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15.png

 施工流程辅导

16.png

水上实验室 (江苏省档案馆馆藏电子照片)

如今的大桥,铁路桥上飞驰着“复兴”号高速列车,公路桥上奔跑着数倍于设计承载量的汽车,大桥的雄姿并不因为其“高龄”而稍显褪色。南京长江大桥仍然是连通长江天堑的南北交通大动脉,是靓丽的城市名片,代表着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项重大成就。大桥建设的高质量,诠释了大桥建设者精细精美的工匠精神。

17.jpg

守桥官兵用生命护卫,以青春相守,确保大桥的安宁,凭借的就是过硬的军事素质,映衬的就是社会崇尚的工匠精神。2006年5月27日深夜,哨兵黄磊、孙文东巡逻到某桥墩附近。忽然,有一个30来岁的年轻人从桥墩旁走出来,他左手拎着一个空编织袋,晃晃悠悠地左顾右盼,看了两个哨兵一眼就掉头朝相反的方向走去。看样子不像附近晚归的群众!黄磊和孙文东一使眼色,两人一前一后快速接近那人,把他夹在中间。“这么晚了去哪呀?”“俺,俺正…回家去。”那个人显得很紧张,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南口音,说话磕磕绊绊。“家在哪住呢?”话音未落,只见那人拔腿就跑,两名战士猛扑上去,把他牢牢控制住。几经较量,此人供出的重大阴谋让他俩惊出一身冷汗:这个名叫张小强的网上通缉犯是河南禹州人,他在老家与父亲发生矛盾后,残忍地杀死了老父,逃到南京,想要通过炸毁大桥发泄对社会的不满。他刚刚把爆炸物隐藏到桥墩下,就发现巡逻的武警走了过来,本想先躲避一下,不料哨兵“一目了然”识破了阴谋,把这起可能惊天动地的灾难扼杀在萌芽之中。

18.jpg

一个守桥兵就是大桥一颗忠诚的铁道钉。50多年来,官兵守桥的故事就像长江里的水,说也说不完。一茬一茬的守桥官兵,守护着南京长江大桥,传承着南京长江大桥精神。守桥官兵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如父母,忠实地践行着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先后排除各类重大险情多起,义务救助遇险船只多艘,完成重大临时勤务多次,查获各类危险品若干件,以及救助困难群众……确保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绝对安全,树立了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19.jpg

曾经,穿着绿军装守护着南京长江大桥;

如今,脱下橄榄绿守护着大桥档案资料。用青春守护了岁月静好、国泰民安、山河无恙;把余生奉献给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

20.jpg

(编者注:守桥官兵照片均由武警南京支队提供;大桥建设的照片均遴选自江苏省档案馆牵头主办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50周年档案史料展”)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