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画雨花台烈士群雕。
诉说不朽的群雕
踏入雨花台北门,一组气势磅礴的烈士就义群雕映入眼帘:有戴着镣铐的工人,有横眉冷对的知识分子,有神情坚毅的战士、怒目圆睁的农民、镇定自若的女干部,还有心怀希望的女学生和咬着牙、抿着嘴的小报童,栩栩如生、撼人心魄,让不禁让人思绪翻飞:他们是谁?为什么会在这里?
雨花台是南京城南的一处制高点,这里曾是长江古道,后来江道北移,形成雨花台组砂砾层。由于此处为丘陵地貌,又盛产雨花石,故称雨花台。历史上,雨花台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地,明清两代都被列入“金陵十八景”。但大革命失败后,雨花台却陷入无边黑暗,成为国民党屠杀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的刑场。
“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代则可以享到福中福,为了我们崇高的理想,我们是舍得付出代价的。”“同志们,我快要到雨花台去了,你们继续奋斗吧,最后的胜利终究是我们的。”……这是雨花英烈留给亲人和战友的话,也是对后来者的深情告白。雨花英烈成千上万,大都家境优渥,受过良好教育,牺牲时平均年龄不足30岁,最小的只有16岁,留下姓名的仅有1519人,更多的是没有留下任何资料的无名烈士。
为缅怀牺牲者、启迪后来者,新中国成立后,几代南京人按照“先绿化、再建设”的思路,在雨花台栽下30余万株树木,1974年,南京市委决定在雨花台牺牲烈士最多的北殉难处,建造烈士就义群雕。怎样才能更好呈现雨花英烈全貌?如何才能充分反映烈士就义时的忠贞不屈?为凝聚最大智慧,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面向全国公开征集设计稿,先后收到各地设计方案1千多份,后又从中精挑细选出41个优秀作品。
1976年4月,来自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雕塑家齐聚雨花台,对群雕设计进行集体再创作。他们在南京一待就是3年,最终确定用“9”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最大数字,体现就义烈士的数量之巨;以有取有舍、虚实结合的方式,展现就义烈士视死如归的高大形象,并对群雕的人物表情精心推敲。1976年11月,设计初稿展出,吸收各方意见建议,又历经1年多时间打磨,直到1978年才确定最终方案稿。
1979年1月,烈士就义群雕开工建设,所用石材都来自浙江青田,北京建筑艺术雕刻厂的40余名能工巧匠来到雨花台,现场雕刻制作。他们全部参与过北京毛主席纪念堂建设。
1979年9月24日,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落成,主体呈浅赭色,由大小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高10.3米,宽14.2米,厚5.5米,总重量1374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花岗岩石雕群。群雕充分运用石雕艺术语言,刻画人物内在外在形象,眼神和面部表情精雕细琢,其他部位则作大刀阔斧的处理,整组群雕线条粗犷,9位烈士雕像肩并肩昂首挺胸,仿佛在无言诉说——信仰永恒、誓言无悔。
英烈音容今犹在,峥嵘岁月石记载。多年以后,他们在最危险时刻做出的选择,依然直击我们的心灵。他们的生命终止在最绚烂的年华,他们的热血点燃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张珍贵的全家福
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展板上,有一张摄于1931年的一家三口合影。照片中,妻子抱着1周岁大小的男孩坐在凳子上,丈夫站在妻子和儿子后面。这是时任中共南京特委书记的李耘生与妻儿在南京的合影。照片里,家人团聚、岁月静好;照片外,却是血雨腥风、亲人永别。
李耘生生于山东省广饶县西李村一个农民家庭。1924年2月,在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介绍下,李耘生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1月,李耘生被派往武汉任汉口硚口特区区委书记,在这里,他结识了时任区委组织部部长兼妇女部长章蕴。在大革命的风暴中,他们紧密配合,深入了解,结为革命伴侣。
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在全国范围展开“清党”血洗,1927年4月—1929年5月,南京党组织先后4次遭到重大破坏,包括历任党组织负责人在内,大批党员被捕牺牲。在情况最危急的时刻,李耘生被派到南京工作,妻子章蕴即将分娩,但为了未尽的革命事业,李耘生忍痛与妻子别离。这时的南京党组织近乎瘫痪,李耘生始终找不到联络人。面对困境,他沉着冷静,一边以记者身份作掩护,一边继续寻找党组织。不料,遭到告密出卖,李耘生以“共产党嫌疑犯”的罪名,被判刑10个月。在狱中,他带领难友一起阅读章蕴送来的书籍,坚定同志们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幸运的是,李耘生遇到了一起战斗过的同志,重新接上了组织关系。
出狱后,李耘生往来上海、南京开展工作。他带着妻儿住在上海新闸路一间只有四五平方米的破屋子里,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买不起营养品,就用一点米熬汤喂孩子,做不起小孩衣服,就用自己的衣服裹着,没有小床,就让孩子睡在一口破皮箱里。但这样异常艰苦的生活,依旧没有磨灭李耘生的斗志。1930年,南京党组织连续遭遇第五、第六次破坏。为重建南京党组织,1931年2月,李耘生化名李涤尘,出任南京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秘密恢复党的力量。他以南京贫儿教养院历史教员的公开身份活动。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南京党组织得以迅速恢复,发展党员近200名。1931年11月,李耘生出任南京特委书记。正当革命如火如荼之时,1932年2月,南京党组织遭到第七次严重破坏,由于叛徒出卖,他不幸被捕。
被捕后,李耘生始终没有暴露身份,而是以“李涤尘”的化名与敌人周旋。为确认其身份,敌人想出了父子相认的伎俩。他们把年仅两岁的孩子抓去,年幼的孩子不谙世事,一见到李耘生就大声哭喊着扑向铁门:“爸爸!爸爸!我要爸爸!”李耘生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强忍泪水从铁窗中伸出双手,抚摸着儿子瘦弱的身体,捧起孩子的脸,靠向自己的脸颊。
身份暴露后,敌人软硬兼施,先百般利诱,又酷刑加身,逼他交出党的秘密。敌人对他说:“现在摆在你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生路,一条死路。只要你说四个字:愿意转变,就是生路。”李耘生怒斥道:“共产党人为劳苦大众奋战求解放,这是我奋斗的目标。需要转变的是你们这一帮为蒋介石卖命、与人民为敌的家伙!”
1932年6月8日凌晨,李耘生在雨花台英勇就义,年仅27岁。临刑前,他给妻子留下了遗嘱:“过去百千斤担子我们俩人挑,现在要你一个人挑了。革命事业、抚育儿女两副担子都请承担起来。”李耘生牺牲后,妻子章蕴立下三条誓言:一定要找到党,回到党组织的怀抱;做工糊口和抚养遗孤,不做国民党任何工作;不再结婚。1982年6月,在李耘生牺牲50周年之际,章蕴带着儿女来到雨花台,回首往昔,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如梦令·告英灵》四阙,其一写道:“回首雨花台畔,别语匆匆遗愿。五十易春秋,日日在肩双担。双担,双担,未敢白头言倦。”这既是章蕴与李耘生穿越时空的对话,也印证了这对革命伴侣半个世纪的托付和担当。
永不凋谢的丁香
雨花台里,有一棵丁香树,静静生长已近四十年。每年4月,丁香花绽放枝头,散发出淡雅清香,装饰每一个春天。
在这棵丁香树下,长眠着一位温柔善良、勇敢坚定的女烈士。她叫丁香,全名白丁香,在她22岁那一年冬天,她带着腹中3个月大的孩子,在雨花台从容就义。
丁香生于江苏苏州,被美籍女牧师白美丽收养。因为天资聪颖,15岁时就考上了东吴大学。思想自由的大学校园,让她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她听萧楚女演讲,看《共产党宣言》,参加学生游行……在镰刀和锤头组成的红旗下,庄严地将理想献给了共产主义,从此走上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终生奋斗!前行的道路并不孤单,她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乐于泓,她觉得这一生能够和阿乐一起,为共同的革命理想奋斗前行,是最幸福的事。
22岁时,丁香与阿乐在上海秘密举行婚礼,两人在上海有了一处简陋的小家。以后的日子里,他们借着小家,为党组织传送情报,召集秘密会议。同年秋天,她被党组织派往北平一带开会,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关押在南京监狱。在狱中,她始终坚守党的秘密,宁死不愿向敌人低头。丁香难过,因为腹中的孩子,还没有来得好好看看这个世界;她不舍,因为没有机会报答养母的养育之恩;她不甘,因为不能与志同道合的爱人,看到革命的胜利、看到千千万万劳苦的大众翻身做主人……或许有一万个理由,让她可以留在这个世界,但因为忠于理想、坚守信仰,她勇敢地走上刑场,与孩子、养母、爱人,再不相见。
丁香烈士牺牲50周年时,阿乐在她就义的地方,种下了一棵丁香树,这棵树成了雨花台一道独特的风景。它不仅是丁香烈士生命的延续,是千千万万名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写照,更是过去、现在、将来,全体人民敬佩高尚、渴望不朽的象征。
长河悠远,岁月无痕。在可歌可泣的岁月里,因为共同的信仰,一群又一群仁人志士用血染的风采,绘就了一幅火红的历史长卷。每一次走进雨花台,都能感受革命烈士崇高精神和伟大魂魄的强大震撼力和无穷感召力。它所放射出来的绚丽光芒,将永远照亮人们的心灵,照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道路。
(作者单位:雨花台干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