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梅园”青少年情境体验社教活动被评为江苏省博物馆教育示范项目

发布时间:2020-10-16 16:17 来源: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

  为进一步提升全省博物馆教育项目品质,打造江苏博物馆教育文化品牌,江苏省文物局启动了博物馆教育示范项目遴选工作,经过各地遴选推荐、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25个2019-2020年江苏省博物馆教育示范项目。梅园新村纪念馆 “重返梅园”青少年情境体验社教活动成功入选。

  梅园新村纪念馆今后会继续积极创新文物价值传播推广体系,健全完善利用博物馆学习长效机制,为推进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jpg

  (一)项目评价

  梅园新村纪念馆,作为革命博物馆及红色纪念馆是党和国家铸就理想信念的红色基因库。始终坚持讲好党史史实、革命英烈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激发观众爱国之情,传承红色基因。

  “重返梅园”青少年情境体验社教活动在红色教育内容上更加丰富,在形式上更加生动,受众群体更加广泛、层次更加多元。项目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有较强的直观性与互动性,体现了博物馆教育的特点作为品牌社教活动,对坚守好红色宣传阵地,弘扬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特色

  寒暑假期间和节假日是人们参观游览的高峰,针对这一特点,我馆面向观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筹备并开展了多场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主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积极为观众提供更优质的社会教育服务。

  梅园新村纪念馆紧紧围绕周恩来纪念日、以及党和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节点,举办以“重返梅园”青少年情境体验社教活动为代表的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创新教育形式,提供人性化、个性化教育,充分彰显了红色纪念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三)项目效果

  “重返梅园”青少年情境体验社教活动自2019年开展以来,举办场次近百场,举办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南京市考棚小学、南京市玄武区外国语学校、南京市第五初中、南京市梅园中学、南京市第九中学等小学、中学专场社教活动,在518国际博物馆日、6.1国际儿童节、7.1建党日等特殊时间点举办专场社教活动,现已成为纪念馆社教活动品牌项目,覆盖人数超3000人。活动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宣传推广,共35篇,社会反响热烈,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

  2.jpg      3.jpg

  第一环节:

  体验“南京谈判”

  隐蔽通信战线小小报务员

  “小小报务员”社教活动,让同学们作为“报务员”参观纪念馆,增强了他们与纪念馆之间的互动性,提升了参观体验。同学们拿到报务员任务卡后需根据密码本破译电码,破译最快者可成为“小小报务员”,佩戴红袖章,带领队员履行报务员职责。同学们按照任务卡上的指示,对纪念馆内安全情况、文明情况、卫生情况、禁烟情况作出反馈。

  通过这项活动,同学们不仅能够学习了解电码的基础知识,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文明意识、安全意识及责任意识。“报务员”是特定时期存在的职业,“小小报务员”社教活动不仅符合国共谈判的历史背景,使观众更易于重返历史现场,而且也重现了这一消失的职业,为观众提供了体验报务员工作的机会。

 4.jpg   5.jpg

  第二环节:

  再现“南京谈判”期间党刊

  《新华社通讯稿》体验译编员

  讲述1946年5月,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进驻梅园新村与国民政府进行“南京谈判”期间,冲破重重阻碍,每天连夜通过电台译编揭露国民党政府假和平真内战目的,编发的《新华社通讯稿》刊物。互动时间,由同学亲手以馆方提供的对应繁体字补充、校验编制好一份当年发行的《新华社通讯稿》刊物。

 6.jpg   7.jpg

  第三环节:

  “永不消逝的电波——摩尔斯电码”

  “永不消逝的电波—摩尔斯电码”社教活动教会小朋友摩尔斯电码的基本意义和使用方法,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并且结合讲课老师讲述中共代表团当年谈判的艰辛和环境的险恶,感受现在生活的来之不易。

 8.jpg   9.jpg

  第四环节:

  “梅园新村三小时”红色故事宣讲环节

  故事讲述了1947年中共代表团被迫撤离南京前夕,中国新闻社老记者王孚庆作为《南京人报》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梅园新村作最后的采访。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但这篇新闻旧话仍有着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新闻记者所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10.jpg    11.jpg

(图为“小小报务员”、“我是编译员”教学材料)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的定义,博物馆、纪念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收藏、研究和教育,是博物馆、纪念馆的三大基本功能。通过“重返梅园”青少年情境体验社教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主要社会职责:紧跟时代,不断挖掘、弘扬、传承周恩来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风范,彰显红色场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社教活动已开发形成“小小报务员”任务卡片、“我是编译员”新华社通讯稿样刊、“永不消逝的电波”摩尔斯电码本等教学材料,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培训专门负责活动的指导老师10人,形成团队规模,可根据观众的需要开展多场社教活动。

【责任编辑:赵雅琦】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