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人民军队的杰出将领,方志敏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人们所熟知的是他那具有传奇色彩的革命生涯和那本充满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的遗著《可爱的中国》,但对他年轻时曾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文学青年,以及他在南京的活动,却知之不多。这些经历,方志敏自己被捕后在狱中所写的《自述》和《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中,也未提及。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方志敏在江西弋阳高等小学校学习,他和邵式平一起组织领导了弋阳高小学生的游行集会,发表抵制日货的演讲。1921年秋,方志敏入九江南伟烈大学(即原同文书院),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阅读了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与此同时,方志敏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写作了白话小说《私塾》《狗儿的死》《谋事》,以及白话诗《呕血》《血……肉》等,先后发表在《新江西》和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1922年8月,方志敏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从事革命活动,开始了他职业革命家的生涯。1923年初,方志敏和他的入团介绍人赵醒侬等人在南昌建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支部,不久他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3月,由于受到江西军阀蔡成勋的迫害,他所创办的“文化书社”被封闭,方志敏被迫离开南昌,途经九江乘船来到南京。
1923年的南京处于反动军阀的统治之下,但已开始有了党、团组织的活动。方志敏到达南京后,由于组织关系不顺,没有同南京的党、团组织发生联系,而是通过正在东南大学读书的同乡叶造贤的介绍,住在三条巷(今白下区)附近的文昌宫。刚到南京的方志敏,生活十分贫困,其经济来源一开始靠同乡、朋友的接济,后来也曾“卖文为生”。这期间,方志敏写作了两首白话诗,投寄给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并于1923年5月15日发表。这两首诗体现了方志敏当时的心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抨击,现已收录在《方志敏文集》中。
一首题目为《我的心》:
挖出我的心来看吧!
我相信有鲜血淋漓,
从彼的许多伤痕中流出!
生我的父母呵!
同时代的人们呵!
不敢爱又不能离的妻子呵!
请怜悯我;
请宽恕我;
不要再用那锐利的刀儿去划着刺着,
我只有这一个心呵!
第二首题目为《同情心》:
在无数的人心中摸索,
只摸到冰一般的冷的,
铁一般的硬的,
烂果一般的烂的。
它怎样也摸不着了——
把快要饿死的孩子底口中的粮食挖去,
来喂自己的狗和马;
把雪天里立着的贫人底二条单衣剥下,
抛在地上践踏;
他人的生命当膳飨;
他人的血肉当羹汤;
啮着喝着;
还觉得平平坦坦,
哦,假若还有它,
何至于这样!
爱的上帝呀!
你既造了人,
为何不给予他!
这两首诗标明为1923年4月23日于南京。这两首诗虽然其思想的深刻性和艺术性不能同方志敏后来所写的《可爱的中国》相比,但他忧国忧民的精神却是始终如一的。这两首诗之所以发表在上海的《民国日报》上,是因为方志敏同这家报纸的特殊关系。上海的《民国日报》主办者邵力子当时是中共党员,主持《觉悟》副刊的陈望道、施复亮也是著名的进步人士。1922年春,方志敏就曾给《民国日报》写过信,提出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并给《觉悟》副刊投稿。后来方志敏到上海时曾去报社拜访过邵力子等人,很得邵力子的称赞,所以方志敏在南京写出这两首诗后,首先想到的是投给《民国日报》。
方志敏从3月到南京,到9月离开南京返回南昌,大约在南京住了半年时间。这期间,他的生活圈子并不大,主要同在东南大学上学的同乡徐先兆、张禅林等人交往,曾一度在东南大学作旁听生。他们在一起议论最多的是时事,方志敏每每抨击时弊慷慨激昂,为社会的黑暗而忧心忡忡。
1923年春夏之交,方志敏在南京见到了他的入团介绍人、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后路过南京的赵醒侬。他们商议决定编辑出版《新江西》半月刊,发动江西籍进步青年写稿,由方志敏、徐先兆、张禅林负责编辑,然后送上海印刷发行。8月,《新江西》创刊号在上海出版印刷,杂志中刊有方志敏写的《我是一只白鹤》和《慰友》两篇文章。暑期中,方志敏还同好友一起游览明孝陵、雨花台等名胜古迹,指点江山,一抒胸臆。
1923年9月底,赵醒侬由上海回江西传达团“二大”精神,方志敏按照团组织的安排,从南京回南昌,参与组建南昌团地委,并担任团地委委员。这样,方志敏结束了在南京的大约半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