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初夏,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部署主力北渡长江,留在江南坚持抗战的新二支队相机转移到赤山地区,向南京近郊开展游击战争。
5月13日,新四军新二支队直属队和四团三营,在副司令员廖海涛同志的率领下,由句容县的葛村绕过赤山湖,向赤山脚下的窦家边进发。
赤山原名绛山,赤山湖亦名绛湖。这里地形比较复杂,群众抗日热情很高,便于部队隐蔽。但是,赤山距湖熟镇仅15华里,离南京也不过70华里。部队在窦家边宿营后,廖副司令员便让尹参谋通知三营黄玉庭营长和范钦洪教导员:“加强侦察警戒,做好随时投入战斗的准备。”
就在这一天,黄玉庭营长接到一份情报:“明天日军要去三岔镇扫荡。”黄营长从军事地图上,看到三岔镇位于江宁、句容两县交界处,西依赤山,赤山虽不甚高峻,但谷峰交错。营长亲临观察了赤山脚下的地形,只见这里林密草深,地势险要,山下有一陡峭的峡谷,长约5华里,口小腹大,形似葫芦,遂称“葫芦峪”。这里是通往三岔镇的必经之路。
黄营长派人通过党的地下组织进一步了解核实了获悉的情报,召开连以上干部开会研究作战方案。大家一致认为:此机会难得,只要我军巧伏葫芦峪,速战速决,敌人插翅难飞。
会后,干部分头动员,全营群情振奋,个个斗志昂扬,人人全副武装,按照预定方案,星夜兼程,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了“葫芦峪”。
5月14日凌晨,“葫芦峪”静悄悄的,指战员们耐着性子等待。8点钟,一个侦察员赶来报告营长:“鬼子上路了。”
黄营长说了一声“好”!他抑制住内心的兴奋,严肃地对侦察员说:“继续侦察,注意隐蔽,有情况时,用规定的信号联系。”
“是!”一转眼侦察员消失在草丛之中。又是一片寂静。
10点,侦察员发来信号:“日军临近”。
黄营长举起望远镜,果然发现在崎岖的山道上冒出了日军行军纵队,越走越近,大摇大摆地朝着葫芦口走来。
我军居高临下,敌人的人马装备尽收眼底,一清二楚。敌军约200来人,前头几个伪军探路开道,后面是扛着太阳旗的日本兵,列队中一匹高头洋马上坐着个神气十足的小胡子军官,不时拿起胸前的望远镜朝眼上放一放,嘴里断断续续地喊着:“快快的,快快的。”但是,队尾的两匹懒马拉着一门山炮却仍旧咕咕噜噜地慢慢向前爬。
日军已进入伏击圈!
“打!”黄营长怒吼了一声!
“啪啪啪、轰轰轰……”子弹、手榴弹,万弹齐发。日军完全没有防备,走着的倒下来、骑马的摔下去。刹那间,弹石俱飞,烟雾弥漫,打得敌人晕头转向,鬼哭狼嚎,一边放枪,一边躲藏。这时,敌人才意识到中了埋伏,急忙组织残兵顽抗,妄图夺路逃生。他们哪里知道,跑是跑不了了,葫芦口早被我七连死死地卡住了。尽管这群瓮中之鳖拼命挣扎,却无济于事,我军的网口越拉越紧,空间越缩越小。
地上的日军越倒越多,坡上的枪管越打越热……
黄营长怕时间长了会招来敌人的援军,于是传令八连从敌人背后再插一刀。八连连长苏玉旺是位善打硬仗的红军战士,他手端轻机枪,“冲啊”!边喊、边冲、边打,跑在最前头。全连战士个个似猛虎一般呼啸而下,直扑敌群。正在争夺隘口的日军残兵,被这背后猛然一击,更是溃不成军。黄营长看火候已到,命令司号员:“吹冲锋号!”一声号响,山动谷摇。全营干部、战士跃起向前。白刃格斗,势如破竹,历时不到两个钟头,全歼来犯之敌。
这次战斗共消灭日军整整180名,伪军7名,缴获敌人的全部枪弹、马匹和1门日本造九二步兵炮。山炮,过去我们新四军只知它威力惊人,没有摸过,此时得到这等重型武器,人人高兴至极。廖副司令员倍感兴奋,为《火线报》写了首诗:
坚持江南抗敌军,
日军惊呼胆寒心。
赤山之战缴敌炮,
茅山烽火震南京。
这门九二兵炮,后来在战斗中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它是江南新四军缴获的第一门大炮,有一定纪念意义。
这一次胜仗,扩大了我军在江南地区的影响,鼓舞了江南人民的抗日斗志,改善了我军的装备。
陈毅司令员得悉后,立即来电祝贺,希望我军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胜利,同时还指出要警惕敌人报复。
果然不出陈毅司令员所料,事后敌人调集大批日、伪军,要把我们新四军“统统的消灭”。可是我们的部队早已转移,开展游击战,坚持江南敌后斗争。
(原新四军四团三营营长黄玉庭同志和原新二支队政治部组织科长王直同志提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