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对一座城市来说亦是如此。红色精神,是南京城市灵魂的内核,而六合的红色资源又是南京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如何更好地提升红色文化内涵、放大红色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激励功能,为六合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回答好的课题。
六合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六合红色资源丰富,已确认的红色文化资源点有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金牛山战斗纪念碑、桂子山烈士陵园等32处,占全市红色文化资源点的五分之一。近年来,为切实保护利用好这些宝贵资源,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用心着力:
一是抓实史料研究,为科学保护革命遗存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革命遗存是历史的见证、是珍贵的实物资料。我们坚持以史为证,深入开展红色文化标志性建筑的史料研究,在历史遗存的性质界定、保护级别确定等方面提供帮助。近年来,通过实施分级分类修缮、抢救性修复保存、参与展馆布置等方式,对全区不同保护级别和类型的历史遗存进行了确定。做到差异化分类、精准化保护,比如: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桂子山烈士陵园属于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邓子恢居住地旧址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四军第一派出所旧址列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等。
二是突出存史资政,广泛开展文献资料理论著作搜集汇编。红色文化资源既有具体的物化的,又包含各种革命精神、传统、事迹等。近年来,我们紧扣关键时间节点,通过广泛征集党史资料,陆续编纂了《六合人民革命斗争史》《中共南京市六合地方史》《走向辉煌—六合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实录》《奋进十年话巨变—南京市六合区建区十周年纪念画册》《六合抗战记忆》《南京抗日烽火》系列连环画等一系列党史资料以及拍摄红色文化AR短视频,为六合红色资源保留了第一手资料。
三是强化党史育人,多措并举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宣传教育。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七进”活动,面向学校、社区、部队等免费赠送党史、连环画等书籍;去年,与区电视台、报社、南京广电集团十八频道合作,开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六合解放70周年纪念宣传等系列活动;利用互联网+档案,开设六合档案公众号,加大对红色档案、红色资源、红色记忆的宣传力度,拓宽了宣传渠道,红色资源文化的宣传力和影响力持续扩大。
对标先进地区存在的差距不足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不可多得的宝贵精神财富。纵观各地,不少地区都紧紧抓牢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之相比,六合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差距和不足。
一是系统性顶层设计尚未完全成型。不少地区通过出台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从顶层设计上强化源头保护。比如,上海近年来深入推进“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2018年正式发布上海红色文化地图,全市域红色资源和红色风貌一目了然;贵阳专门出台《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成为全国首部针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的法规,从根本上规范和加强了红色文化遗址遗迹的保护、管理和利用。
二是红色精神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水平还不够高,红色文化产业的规模相对较小、结构有待优化。从外地看,近年来延安聚力建设“革命圣地·红色延安”旅游品牌,借助手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以及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探索平面+立体+互联网思维式的情怀营销模式,打造以重温“红色记忆”为主题的系列红色旅游营销活动,实现从山间到河边、从城市到农村、从“观光游”到“休闲度假游”、从“住一夜”到“玩一周”递进式的深度体验,仅去年上半年就接待游客超过34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234亿元。从我市看,梅园新村纪念馆每年开展多场爱国主义教育宣讲活动,受教育学生超过6万人次,年均接待游客50万人次以上;被称为苏南“小延安”的李巷,从2017年对外开放至今平均每月接待游客2万多人次。
三是资源整合的精度还有待提高。江西赣州于2018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红色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整合全市各类旅游资源,着力构建以瑞金为龙头,兴国、于都为重点,宁都、石城、寻乌、会昌、安远、大余、信丰等地多点支撑的“1+2+N”红色旅游协同发展格局,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和全国著名红色旅游目的地。相比之下,六合的红色资源如:竹镇市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桂子山烈士陵园等的统筹融合不够,虽各具特色,但未能形成完整统一的精神链条,打造出统一形象,形成让人了然于心的整体印象。
探索红色资源保护利用路径的方向举措
传承和践行红色精神,建设具有鲜明红色标识的红色之城,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的工程,必须牢牢把握建党百年这一重大机遇,以协同创新机制为支撑,努力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实现资源积聚、智慧集聚、活力汇聚,真正用红色精神点燃城市发展的奋进引擎。
一是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顶层设计。建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出台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保护、传承、利用等方面重点工作,并将落实成效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检查重要内容,与其他意识形态工作做到同部署、同落实、同推进,真正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坚决落实。
二是进一步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挖掘力度。目前,我区在入选《南京红色印迹(1921—1949)》的32处红色文化资源点名录中,只有11处保存相对完好、有19处不同程度毁损。随着时间推移,加强抢救性保护、深入性研究刻不容缓。建议通过设置标识标牌、划定保护范围、明确保护责任等方式,加强对毁损资源点的保护修缮,特别是重点加大对已经考察调研过的来六县委、来六办事处、来六支队等红色资源点的挖掘力度,充分发掘其历史价值。
三是积极拓展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资金来源渠道。红色资源的保护工作需要有一定的财力保障,有必要拓宽渠道,多方筹措资金。建议充分调动各方参与,坚持资金来源多元化,除划定专项资金用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建设外,积极争取市场、集体和个人资金投入。特别是在竹镇、冶山、金牛湖等红色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可通过成立实体化运作的平台载体,以提供公益性岗位、集体入股等方式,充分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是强化红色旅游线路设计推介。建议由区文旅集团牵头,精心设计优化红色旅游线路,围绕不同红色旅游资源点主题,推出不同类型的红色旅游线路,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及时更新线路设计,增加“渡江战役在六合”史实陈列展等红色旅游新资源点;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推广。由农业部门牵头,结合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嵌入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生态——乡村”主题,提升红色文化资源的展示和纪念效果。
五是完善红色旅游资源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竹镇市抗日政府旧址、桂子山烈士陵园等重点遗址区,设置或更新游客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便民设施建设;挖掘展品红色主题内涵,展陈内容及时调整更新;完善咨询预约、迎接引导、游览解说、互动体验等多项服务,突出人性化、多元化;保障开放时间和游客接待数量,加大免费或优惠开放;依托环境综合整治提升片区环境品质,增加特色标识,形成整洁、协调的环境空间,提升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六是创新方式方法,强化群众参与意识。群众的保护意识对于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大部分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党的历史、当地的革命史知之甚少或认识模糊,对红色资源价值意义的认识较为片面,因而难以参与到红色资源的宣传工作中。建议区委宣传部牵头,进一步加大革命遗址的保护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六合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的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培养红色文化网络宣传阵地的排头兵,推广“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红色文化。
(作者赵沛磊系南京市六合区档案馆副馆长;崔益艳系中共南京市六合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四级主任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