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津川中队”传承13届,影响几代人

发布时间:2021-03-13 10:56 来源:南京日报

  在雨花台,长眠着这样一位英烈,他33岁就担任了南京市委书记。被捕入狱后,面对来探监的母亲,他用“母子分梨”来表达为信仰献身的决心,坚定地走上雨花台的刑场。

  他就是雨花英烈孙津川。他牺牲后,他的侄女40多年如一日地宣讲英烈故事,雨花实验小学还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队,已经传承了整整13届。信仰的种子,被播撒在新一代的孩子心田中。

  【烈士故事】 母亲探监,他用“分梨”暗示赴死决心

  孙津川,1895年生,安徽寿县人。他从小家境贫寒,考上了县中家里却供不起,14岁去厂里当童工,一天要干16个小时。而厂里资本家的儿子每天却坐着黄包车上学。

  社会的不公,就这样在一个少年的心里埋下了革命的火种。1925年初夏的一天傍晚,孙津川在回家途中,遇见了中共地下党员彭干臣正在街头演讲,他深受触动。同年8月,在彭干臣、王警东的介绍下,孙津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底,中共吴淞机厂特别支部成立,孙津川任书记。他鼓励工人要团结起来,改变命运。1927年3月28日,沪宁沪杭铁路总工会成立,孙津川当选为委员长。

  1928年3月,孙津川就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7月初的一个夜晚,他去一名地下党员家里开会,在路上被特务包围,被捕入狱。敌人给他上了老虎凳,用钢铁条抽他,抽到浑身鲜血淋漓。但孙津川依旧咬紧牙关,不吐露半个字。敌人找来了孙津川的母亲,企图用亲情软化他。

  母亲抹着眼泪拿出儿子爱吃的梨子递给他。孙津川咬了一半,把剩下的一半递给母亲,暗示母子从此分离,表达了慷慨赴难的决心。

  1928年10月6日凌晨,在雨花台刑场,刽子手残忍地杀害了孙津川。

  【后辈传承】 侄女宣讲40多年,“孙津川中队”传承13届

  在雨花台主峰西侧的“烈士西殉难处”,有一处数千平方米的“红领巾广场”。上面有星星和火炬的图案,象征着英烈精神薪火相传。

  这座“红领巾广场”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1980年初,孙津川烈士侄女孙以智,与工农小学、雨花台小学一起,向全省儿童发出倡议书,倡议全省700万少年儿童每人捐赠一分钱在雨花台建设“红领巾广场”。

  这一倡议得到全省少先队员的响应,当年下半年便建成了“红领巾广场”。这里也成为南京的孩子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学校经常在这里组织各种活动:如新队员入队宣誓,中队主题会,争创烈士中队立誓仪式等等。

  如今,孙以智已是85岁高龄的老人。从1980年起,她就开始担任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每年清明,她都要带着孩子们到雨花台去扫墓,让他们念一封写给“烈士爷爷”的信,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孩子们用小手折叠小白花,系在周边的松树上,用红漆描红烈士的碑文。雨花实小的“孙津川中队”也已传承了整整13届,一批又一批少先队员听着烈士故事长大。

  孩子们对她的称呼,也从“辅导员阿姨”变成了“辅导员奶奶”,有了成绩和她分享,遇到困惑也会向她诉说。孙以智家中收藏了孩子们寄给她的成绩单、贺卡和信件,它们来自南京、北京、河北,甚至还有法国。

  让孙以智欣慰的是,孩子们一批批地茁壮成长,雨花英烈精神成了他们的强大精神动力,很多人都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错的成绩。2007年,孙以智荣获第七届“全国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称号,并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表彰会。

  尽管年事已高,但孙以智依然活跃在传播红色文化的第一线。几天前,她受邀去下关街道盐大街社区参加主题党日活动。“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要多做一些事情,把烈士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