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先进文化引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彰显城市文化特质。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提出,充分利用南京城市资源禀赋和独特品牌,擦亮“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国际和平城市”和“世界体育名城”四张名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南京篇章。
擦亮第一张名片:彰显世界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拥有6000年人类文明史、2500年建城史、450年建都史,南京是一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提出,统筹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襟江带湖、龙蟠虎踞”的山水环境和“依山就水、环套并置”的都城格局。加快建设长江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和夫子庙秦淮河历史风光带。加强老城南古民居的保护利用和中华门片区整体保护展示,做好颐和路、长江路、百子亭、评事街等历史文化片区保护利用工作。深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石头城遗址公园、明城墙砖官窑场遗址公园、明故宫遗址标识展示等工程,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
与此同时,优化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等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机制,推进中国明清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实施城市文化传承影像工程,推进历史人文资源影像化数字化建设,做好传统文化活化传承,深化“我们的节日”南京行动。加强城市文化展示,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原创文化交流的标志性会展平台。
擦亮第二张名片:深化世界文学之都建设
2019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宣布,批准66座城市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南京被列入“文学之都”,成为中国第一个获此称号的城市。
如何把这块“十三五”时期获得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主要路径——
打造中国文学创作高地,吸引国际文创人才与资源集聚南京,为创新名城建设注入更多文化活力。面向世界精心制作和翻译一批城市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时代发展等学术和文艺作品,搭建中外文学交流平台,办好国际文学交流品牌活动,扩大在世界重要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实施文学创作繁荣工程,促进文学创作健康发展,推进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和版权交易。整合开发城市文学资源,建设新型阅读空间和文学传播场所,打造氛围浓厚的“书香南京”。实施“文学之都”南京系列出版工程,策划开展“驻地作家计划”“文学作品翻译计划”等系列行动,以文学为纽带提升城市国际知名度。
擦亮第三张名片:拓展国际和平城市影响
“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最黑暗的一页。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年起,每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都会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提出,注重和平文化物质遗存的保护和标识,办好史实海外展,加强与国内外研究机构交流研讨,以国家公祭仪式、南京和平论坛等重大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和平价值传播。规划建设南京国际和平中心(南京国际和平博物馆),展示南京和平建设、中国和平发展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内容。
同时,发挥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和平学教席、在宁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持续做好南京大屠杀史实研究、史料外译和对外传播,融入国际和平学研究话语体系。
擦亮第四张名片:提高世界体育名城知名度
2014年,南京成功举办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2022年,北京将举办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奥运会”将成为新五年的最热词之一。
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我市将充分发挥奥运城市的品牌效应,推进世界体育名城建设。加强与重点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推动与国际体育组织的交流合作,引进高水平国际赛事,举办体育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世界田联室内田径锦标赛、国际排联女排世界锦标赛、国际羽联世界锦标赛等世界顶级赛事,积极申办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主办的、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提升南京体育国际影响力。推动体教融合发展,促进业余训练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一批体育特色示范校,培育一批竞技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吸引更多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落户南京。优化运动项目布局,加强后备力量培养,振兴篮球、足球、排球“三大球”,保持羽毛球等优势项目的领先水平。推进足球改革发展,建设国家级足球青训基地,规划建设一座可以承接国际A级足球赛事的专业足球场。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市相关部门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市还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基本方针,以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激发城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文化与科技、创意、旅游、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推动全市文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