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烈士纪念碑。 南报融媒体记者 丁劼摄
南京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集中殉难地。新中国成立以来,雨花台烈士陵园历经多次建设,从一个荒山土岗变成今天的烈士陵园、风景名胜区。由南京市档案馆、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发起的“百年华诞·百件珍档”红色百年南京印记全媒体行动,近日联合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首次全面解读雨花台烈士陵园近70年建设历程的档案资料。这一张张规划图纸如今已变成了现实中的纪念建筑群,以建筑形式固化雨花英烈精神,并将此代代相传。
80多项馆藏档案跨越70年
在位于王府大街的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里,一排排高大档案柜静静伫立,存放着这座城市近百年的建设历程记忆。其中“J”字开头的档案柜存放的都是园林景区相关项目档案,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建设档案就占了一排。
1949年12月12日,南京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二次会议作出了建设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决议。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长周健民介绍:“目前我们馆藏雨花台烈士陵园相关档案共有83项,时间跨度70年,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雨花台烈士陵园开始建设。从这些档案、规划里面可以看出,雨花台一直是作为红色纪念地以及风景名胜区来规划设计的,兼顾了纪念意义和城市生态环境功能。”
设计图纸背后有故事
史料显示,1950年1月24日,南京市兴建人民革命烈士陵筹备委员会与其下属机构设计委员会宣告成立;当年在陵园里建起了一座6.8米的革命烈士奠基纪念碑,后在烈士殉难处建立了纪念标志。1979年10月1日,烈士就义群雕像落成。20世纪80年代起,雨花台烈士陵园建设进入新时期。1980年4月,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处获批重建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公开向社会征集设计方案。1983年6月,邓小平同志为烈士纪念碑和烈士纪念馆亲笔题名。1984年4月,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正式破土动工,纪念碑则在1985年10月开工建设。这一系列的工程,都在档案里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
“杨廷宝、谭垣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和纪念碑的设计。杨廷宝先生逝世后,杨老的学生齐康接手主持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纪念碑的总体规划和建筑群设计。”周健民介绍,馆藏资料里既有相关规划设计,也有纪念碑和纪念馆的定稿施工图纸、各阶段施工进度报告,由于工程量大,档案背后也有不少故事。“比如新建的烈士纪念碑设计图上,起初后部并没有现在这么长,我们从1987年3月的一份档案里可以看到,有建议提出仰视角太大,建议将平台向北推移10米,经齐康教授和相关专家论证后接受了该意见,并对碑座进行了修改。”
大地上镌刻着为民初心
周健民称:“雨花台烈士陵园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南京地区建设的第一个纪念性建筑群,建筑设计风格中既采用了中式建筑的形式,又有自己的创新和改进,‘中而不古,新而不西’,体现了民族特征和文化自信。”
设计者将近一千米长的建筑轴线镶嵌在自然起伏的地貌中,利用山丘、水池、小湖、平地修建了群雕、纪念碑、纪念广场、倒影池、国际歌照壁、哀悼像、国歌照壁、纪念桥、纪念馆直至忠魂亭,错落有致、庄重大气。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大会”上,雨花台烈士陵园建筑群荣获“艺术创作成就奖”。2015年,雨花台烈士陵园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
今天,空中俯视雨花台可以发现,这一片建筑、树林、湖水组成的城市公共建筑群,和上世纪80年代的一张彩色手绘整体规划图基本重合,络绎不绝前来祭拜英烈的人们,则为这幅“画卷”增添了勃勃生机。“当年图纸上的规划都已变为现实,雨花台烈士陵园用建筑的形式把雨花英烈精神凝固下来,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镌刻在这片大地上。”周健民表示,“雨花台烈士陵园这份‘建筑档案’的存在,让雨花英烈精神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新闻附件
目前,“红色百年南京印记”档案征集活动仍在继续进行,如果您家中有珍藏多年的资料、文件、照片等,欢迎参与“百年华诞·百件珍档——红色百年南京印记”红色档案征集活动。详情可致电025-68781947咨询,或发送邮件至活动专项邮箱:1378596401@qq.com。同时,“百件珍档”线下寻访和“读档读报”活动即将启动,主办方诚邀全市各党支部参与,一起探寻档案中的百年党史故事,在党史学习过程中追寻不变的红色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