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们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并庄严宣誓。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摄
党员们合影留念.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摄
党员们参观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详细了解电厂历史。 南报融媒体记者 徐琦摄
长江鼓楼段全长12.2公里,途经渡江胜利纪念馆、大桥公园等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遗存。在中山码头附近,现在的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里,记载着电厂小火轮“京电”号的故事。在渡江战役打响后,它成功接运首批解放军过江。“京电”号也被称为“南京渡江第一船”,蕴含的“第一船精神”深深镌刻在党员心中。
6月4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追寻红色足迹·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行动”第二十六站来到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鼓楼区下关街道多伦路社区党委第五党支部和鼓楼滨江集团党委下关滨江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党支部的20多名党员共同前往,倾听催人奋进的红色故事,感悟自强不息的红色精神。大家表示,将传承并发扬“第一船精神”,在各自岗位上,继续奋勇争先。
红色档案
“京电”号轮接运解放军渡江
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位于中山北路与江边路交叉口西侧,毗邻长江。公园免费开放,平日里不少市民在园内唱歌、跳舞、吹萨克斯,是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也是观看江豚、欣赏江景的好地方。
这里也常迎来电厂的老党员、老职工,他们摸一摸当年保留的电厂塔吊、输送机、栈桥,看一看公园里的“百年光影”展览室,回味电厂那段不平凡的历史。
时光倒回到1919年,江苏省立南京电灯厂下关发电所创建,1928年更名为首都电厂下关发电所,供应南京电力。
国民党在撤退前夕计划南迁南京各重要工厂、学校,1949年3月,中共南京市委派共产党员鲁平来到发电所,成立了以地下党员为骨干的工人护厂纠察队。
4月20日晚,渡江战役打响。驻扎在发电所的一股国民党宪兵和特务企图破坏发电所,中共地下党员马文贤组织工人开展护厂斗争,使敌人的阴谋无法得逞。直到4月23日,全厂坚持不间断地发电,以实际行动迎接南京解放。
4月23日中午,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接上级立即渡江的命令,急需船只。侦察员发现,发电所保留了一艘运煤的“京电”号小火轮可以参加运送战士渡江。原来,在护厂斗争中,电厂中共地下组织有意以运煤为由,将“京电”号小火轮留在码头。
23日夜,发电所船工们与侦察员一起驾驶“京电”号小火轮驶向北岸,接运解放军过江。“京电”号轮在解放南京的战斗中,共运送1400余名解放军官兵过江,被称为“南京渡江第一船”。如今它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在渡江胜利纪念馆。
南京解放后,首都电厂下关发电所更名为南京下关发电厂。近年来,因城市建设需要,电厂陆续搬迁。2014年,鼓楼区在原电厂码头基础上建成电厂旧址公园。2019年6月,民国首都电厂下关发电所遗址被中共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命名为南京党史教育基地。
沧桑巨变
绘滨江盛景,展幸福画卷
在烽火岁月中,曾经的首都电厂下关发电所见证了南京的解放;在和平年代里,如今的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则见证着下关滨江的华丽蝶变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50多岁的钱莉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老下关”,下关滨江的点滴变化她都了然于胸。钱莉回忆,近十多年来,下关滨江的环境再度发生了巨大变化。2010年以前,江边杂草丛生,居民楼低矮破旧,老码头、老邮局等历史建筑也未修缮,整体环境欠佳。但从2011年以后,一切都慢慢变了模样。
那年,电厂一带启动拆迁,下关滨江风光带建设同时拉开帷幕——有保留价值的码头进行改造,为市民观江拓展空间;按“修旧如旧”原则,许多历史遗存在被保护的同时,焕发了新的生机。
不久后,鼓楼区在该片区又陆续实施江堤改造、园林景观建设、道路桥梁和码头整治等工程。
2014年,在老下关码头候船厅旧址基础上建成下关历史陈列馆,翔实的图文、逼真的雕塑、生动的影片,把参观者带回到过去的岁月里。
2018年1月,下关滨江商务区段3公里景观岸线正式对市民开放。以电厂旧址为代表的各处遗存串珠成线。深具历史人文底蕴的“六里江滩新下关”就此形成。
如今,这条景观岸线成了周边居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民国首都电厂旧址等遗存让我们这些中老年人有了怀念过去的地方,周边新建的下关火车主题公园等景点也成了年轻人爱去的网红打卡地。”下关街道商埠街社区居民张成说,“每天都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到我们这儿来游玩,这让我们这些‘老下关’很是自豪。”
去年5月,南京一江两岸“九大城市客厅”设计规划(征求意见稿)出炉,按照规划,下关滨江商务区段将升级成为下关滨江商务区城市客厅,一幅更新的滨江画卷正徐徐铺展。
追寻红色足迹
延续“第一船精神”敢于争先
6月4日上午,鼓楼区下关街道多伦路社区党委第五党支部和鼓楼滨江集团党委下关滨江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党支部的20多名党员,来到民国首都电厂旧址公园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党员们来到公园的展览馆内参观,认真观看宣传片,详细了解电厂历史和红色故事。
今年86岁的多伦路社区老党员、电厂退休职工陈金荣为大家讲述电厂的发展历程。他回忆说,1953年2月他进入电厂工作,那时候还能看见“京电”号轮在江上往来,每日从浦口运煤进厂,在日常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老师傅常跟我们讲,地下党员组织工人开着‘京电’号,顶着风浪,接运解放军渡江的英勇故事,听得我们热血沸腾。”陈金荣说,那时车间里还有防空洞,他时常感觉自己肩负着一份特殊的责任,要传承“第一船精神”,保护电厂安全,维护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后来老师傅退休了,陈金荣成了传承人,他把红色故事分享给年轻的职工、身边的朋友,把红色基因延续下去。
老党员仇兆广说,“第一船精神”的焦点是一个“先”字,正是因为船工们与侦察员奋勇争先、奋力拼搏,渡江的先头部队才能成功登岸。
“在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中,党员志愿者冲锋在前作表率,带领大家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一同构建和谐美丽的幸福家园。”他说,下一步,党员志愿者更要向革命先辈学习,团结一致、敢于争先,在各自岗位上为鼓楼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后,党员们在党旗前重温入党誓词并庄严宣誓。
牢记初心使命
立足本职工作,锐意拼搏进取
叶佳(鼓楼滨江集团党委下关滨江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党支部党员):
当年,中共地下党员组织电厂工人开着“京电”号接运解放军渡江,这让我很感动。在烽火岁月中,先辈不畏艰难险阻,始终坚守信仰,真正做到了为革命事业奋斗终生。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烽火,但依然要向革命先辈学习,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发扬红色精神,做好本职工作,为区域高质量发展而努力拼搏。
马雨晴(鼓楼滨江集团党委下关滨江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
今天聆听了“京电”号小火轮的故事,我深受鼓舞。作为鼓楼滨江建设发展集团的一分子,我感到肩上责任重大。我们要在每一天的工作和学习中,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红色精神,把下关滨江建设得更好。
高云菲(鼓楼滨江集团党委下关滨江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党支部党员):
参加了今天的活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会把曾在这里发生的红色故事传播给身边更多的人。作为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我将持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推进支部党员思想教育,深入联系群众,摸清群众需求,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
高连英(下关街道多伦路社区党委第五党支部书记):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是革命先辈曾为之奋斗的地方,聆听他们的故事,让我深受鼓舞。新时代的党员肩负新时代的使命,今后,我更要从本职工作出发,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做好做实社区居民工作。
戴玲娣(下关街道多伦路社区党委第五党支部党员):
听了陈老的介绍,我很激动。作为一名党员,我会把今天学习到的党史内容传播给社区的其他党员,并且和大家共同努力,不在任何困难面前低头,积极向老党员学习,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为我们多伦路社区贡献更多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