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南京市委第一次会议遗址

发布时间:2021-06-10 08:51 来源:南京日报

  寻访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南京市委第一次会议遗址——

  初心使命代代相传 红色精神熠熠生辉


活动现场,秦淮区双塘街道高岗里社区党委安排4名党员谈入党初心,结合岗位实际谈新征程如何立足岗位、践行使命。 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 摄

  活动现场,秦淮区双塘街道高岗里社区党委安排4名党员谈入党初心,结合岗位实际谈新征程如何立足岗位、践行使命。 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 摄

参加活动的党员在现场重温入党誓词。 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 摄

  参加活动的党员在现场重温入党誓词。 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 摄

  在如今的南京市钓鱼台小学校园内,两处灰白色的砖墙常引人驻足沉思。这里曾是中共南京市委苏北新四军联络站,也是1946年再建中共南京市委第一次会议遗址,为南京解放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6月4日,“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追寻红色足迹·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行动”第二十九站来到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南京市委第一次会议遗址——磨盘街42号。秦淮区双塘街道高岗里社区党委20多名党员共同前往,在此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学习党史国史,传承革命精神,践行初心使命。

  红色档案  

  为南京解放事业发挥巨大作用

  当年的磨盘街42号如今位于南京市钓鱼台小学内。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是中共南京市委苏北新四军联络站,也是1946年再建中共南京市委第一次委员会议遗址。1946年至1948年,作为南京地下党组织秘密联络点,南京市委的各类主要会议在此召开,为南京解放事业发挥了巨大作用。

  解放战争期间,磨盘街42号是张荣森故居,房屋是一栋普通的老城南民居,呈拐角形,中间有个大天井。如今,老房子已不复存在,遗存的两处砖墙位于钓鱼台小学校园内。1933年,张荣森遭人陷害,被关押在江宁、苏州等地。在狱中,他结识了陈独秀等共产党人,接受了进步思想的洗礼。1937年12月南京沦陷,侵华日军的暴行激起了张荣森的爱国热情。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张荣森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国救民,于是抱着“成不居功,败宁受祸”的革命气节,积极支持两子一女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抗日战争。

  1927年至1934年,中共南京地方组织先后遭受8次大破坏,损失惨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第六师干部方休同志来南京开展工作,希望能恢复南京的党组织。当时的南京实施严格戒严,规定“客栈无保不准住,民房无眷不准租”。方休通过张荣森长子张杰(鲁平)的关系住进磨盘街42号,并以此处为联络点,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1946年4月,陈修良同志受中共华中分局委派,来南京组建中共南京市委。在方休的引荐下,陈修良决定以磨盘街42号作为市委开会活动地点。当年5月,新建的中共南京市委在这里召开了第一次委员会议,传达了华中分局的有关指示,研究了南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及敌、友、我三方基本情况,并部署了今后工作。此次会议决定不设专门的市委机关,要求党员干部必须职业化、社会化,立足于群众之中,还决定在加强学生、工人系统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统战和情报工作。会议对中共南京市委组织机构做了具体分工,下设8个支部,所属党员200余名。

  1946年下半年至1948年年底,磨盘街42号一直是中共南京市委的秘密联络点,很多重要情报从这里发出,包括1948年敌人破坏学生运动的计划和大逮捕的黑名单、1949年《长江北岸桥头堡封港情况》等绝密资料,为保护革命力量、配合大军解放南京提供了直接帮助。南京解放后,中共中央决定重组南京市委,刘伯承同志担任书记,陈修良同志担任组织部部长,磨盘街42号至此完成了地下党联络站的使命。

  沧桑巨变  

  石碑见证红色足迹代代传承

  走进南京市钓鱼台小学的校园,耳边响起孩子们琅琅读书声,眼前随处可见红色印记展板,令人慢下脚步细细品味。

  秦淮河畔,古城墙下,古朴典雅的校园一角,竖立着“磨盘街42号”红色文化的石碑。“这段光荣的历史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在校园内建造两座庄严肃穆的石碑,将红色历史镌刻在石碑上,让每一位师生和参观者充分了解这段革命岁月。”钓鱼台小学校长缪青说,学校以这段革命历史为起源,将“尚勇”作为校园文化,激励师生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学校围绕这段红色历史,开发的“勇敢者中心”特色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特色文化项目工程。

  “我们学校里有这样的红色历史,我感到十分自豪。平时,我喜欢将这里发生过的红色故事分享给朋友和家人。”钓鱼台小学六(1)中队的严晟凯对磨盘街42号的历史十分熟悉,他也是此次主题党日活动的讲解员。

学生参观磨盘街42号。 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 摄

学生参观磨盘街42号。 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 摄

  相比解放战争时期,磨盘街42号所在地现在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3年,钓鱼台小学原址重建,整体规划打造了校园十大文化景观,彰显秦淮文化的独特意蕴,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不同的文化熏陶。同时,磨盘街42号所在的双塘街道也是日新月异。如今,行走在秦淮区,河水变清了,大街小巷变靓了,休闲场地变多了,历史街区变潮了,群众生活变好了。

  “以前道路狭窄坑坑洼洼,现在城市环境变好了,生活也方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生活得很幸福。”高岗里社区党委书记郭雅蓓说,双塘街道正在全力构建党建引领作用明显、行业监管完备、物业管理规范有序、人居环境舒适和谐的双塘物业管理新局面,让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追寻红色足迹  

  重温革命记忆,传承红色血脉

  6月4日,秦淮区双塘街道高岗里社区党委20多名党员,走进磨盘街42号,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重温革命记忆,传承红色血脉。

  活动现场展示着老房子的旧照片。在照片墙前,严晟凯同学向党员们介绍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这里的革命故事。在当年犹如“虎穴”一般的南京城,秦淮区门西片区还有很多地方如磨盘街42号一样,是中国共产党开展工作的根据地。严晟凯同学介绍,小彩霞街28号为1936年8月成立的南京学生界救国会旧址,后成为秘密学联的活动总部;1940年9月,朱启銮同志被派到南京负责党的重建工作,他住进了陈家牌坊12号,并以此为中共地下党联络点,和敌人斗智斗勇;1942年6月,中共江苏省委派刘峰同志到南京负责党的工作,刘峰和朱启銮在中华路574号合开一个百货店,实际上是建立了又一处秘密联络点。

  当天,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南京市委第一次会议遗址,20多名党员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并庄严宣誓。在随后的互动交流中,党员们纷纷表示,革命先烈为救国救民而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要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将革命基因代代相传,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

党员们在红色遗址前合影留念。 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 摄

党员们在红色遗址前合影留念。 南报融媒体记者 董家训 摄

  牢记初心使命

  传承红色基因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高岗里社区党员程钊:我出生在磨盘街42号所处的门西地区。先辈们为党的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才有了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程,让我们坚信,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国家才有光明的未来。作为一名退休党员,工作退休了,思想不能退休,我将继续与时俱进,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为新时代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高岗里社区党员丁玉华:通过主题党日活动,我来到磨盘街42号——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南京市委第一次会议遗址,聆听了革命先辈不怕牺牲的革命故事,让我们加深了红色记忆,更加坚定了跟党走、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把党员教育和党建工作做好的决心。

  高岗里社区入党积极分子陈开丽:站在这里,感受先辈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今后的社区工作中,我将深入到居民中,了解居民的生活情况和内心的想法,用心用情为居民百姓解决烦心事、身边事。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