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一位优秀共产党人的信念与坚持。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江苏省军区南京第十六离休所,已经98岁、有80年党龄的徐充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顾自己曲折跌宕的一生,老人百感交集,直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要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徐充,1923年出生,上海青浦人,194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军入伍,曾参加南洋岸、苏中反扫荡、天目山、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等战役战斗。
“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第一句是‘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我就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中的一个。”徐充先讲起了他青少年时的战火经历,“上小学时,因为日军空投的一颗炸弹落在身边,让我燃起了抗日斗志,学生时代即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
“入党不是为名为利,不是为了升官发财,是相信共产党是进步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解放全人类的。”忆及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徐充反复强调。
最令人动容的是,当徐充讲述起作为共产党人的一生,眼中闪动的光彩与坚定,让我们仿佛能看到无数像他一样的共产党人怀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奋勇杀敌,顽强不屈。
1941年5月,徐充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担任班长。在那里,他学会了打枪、射箭、投弹。“我第一次参加战斗是在盐城东边的一个小镇,战斗中一个排长受伤了,连长命令我护送他去后方进行救治。”徐充参加这次战斗不到半小时,还没放枪就结束了,但他由此从一名青年学生转变为革命军人。
此后,徐充参与了多场战斗。“我们当年主要是靠游击战、夜战、近战、袭击战等。近战是指近距离作战,碰到敌人,手榴弹一扔,爆炸后就冲上去;袭击战是指通过袭击、埋伏、迂回包围的方式与敌人战斗……”徐充给记者普及起了军事知识。
抗战后期,新四军一师过江到了天目山一带。“中央让我们往南向浙江一带发展,任务是收复上海、打到南京,配合盟军的登陆。”徐充还记得抗战胜利那天,战地文工团在演一部叫《前线》的戏,是苏联作家柯涅楚克的作品,戏里有一个人物叫客里空,爱讲空话,“我们在休息的时候还在开玩笑,‘说话可不要客里空’,这时候突然得到消息:抗战胜利了!日本宣布投降了!当时还真有点不敢相信。”徐充说,这个消息真是太振奋人心了,那一刻,很多人激动得掉下了眼泪。
徐充曾担任粟裕司令部作战参谋,与战友们出生入死,感情颇深。特别是淮海战役期间,他和战友们,几乎侦听到了国民党第7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前的所有电台来往。
73年前,开国大将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的几十万大军,把国民党中将黄百韬的12万军队,紧紧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圩地区。经12天激战,黄百韬兵团全军覆灭。绝望之中,蒋介石眼中的“常胜将军”黄百韬,把腰间那支冰冷的手枪对准了自己的脑门。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全国军民倍感振奋,离胜利的日子不远了。“渡江战役打响后,我们即将迎来最终的胜利,但很多战友牺牲了,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刻。”谈及此处,徐充几度哽咽,说不出话来。
平静后的徐充,跟记者聊起了渡江战役及渡江精神,“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彻底革命精神是渡江胜利暨南京解放精神的核心内容,它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军民团结为中坚,解放人民为使命。”
如今,徐充的眼睛虽然已经失明,行动不便,但依然乐观。“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徐充跟记者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不忘初心感党恩,牢记使命跟党走。
徐充一再表示,“初心”见于行动,要感念党恩、践行初心。作为一名党员,要饮水思源,坚守对党忠诚的品格、坚守加快发展的要务、坚守人民至上的情怀、坚守敢于担当的责任、坚守纪律规矩的底线,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用实际行动感党恩、报党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