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辉煌足迹》,我们要来认识雨花台最年轻的烈士,他叫袁咨桐。这位小小的少年信仰坚定,积极传播进步思想,面对敌人威逼利诱誓死不屈,牺牲时年仅16岁。
这是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里陈列的袁咨桐照片,照片上的少年稚气未脱,眉眼俊秀,但眼神坚定。
袁咨桐1914年出生于贵州赤水一个富裕家庭,1924年,他在爱国民主人士、著名教育家黄齐生创办的达德小学读书。期间,袁咨桐目睹了一系列社会进步事件,共产主义的种子开始萌芽。1929年,袁咨桐追随黄齐生辗转来到南京,就读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小学部,在这里,他正式接触了共产主义,立下“要为天下人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坚定地走上革命道路。他向同学和农民进行宣传,还创作了剧本《玫瑰花》,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平等。1930年初,袁咨桐升入晓庄附属劳山中学并担任地下团支部书记。当年4月12日,国民党政府强行封闭晓庄学院,先后抓捕进步学生和人士30余人。组织上安排袁咨桐去上海,他却坚持留在南京继续战斗。5月,袁咨桐在散发传单时被捕。
“他当时是团支部书记,他是参加学生运动,贴标语,示威游行这些。当时他被抓了几次,保释成功了。”袁咨桐烈士侄子袁正磁说。
被家人保释出狱后,身为国民党高级军官的大哥严厉斥责:“你要是再跟着共产党干,我就毙了你”。然而仅仅3个月后,他再次因为革命活动被捕。这次,国民党特务用尽酷刑,将他打得遍体鳞伤,双臂吊得脱臼。老师黄齐生先生得知后,亲自赶到南京,找时任国民党首都卫戍司令谷正伦,以同乡及师生关系,替袁咨桐说情。谷正伦提出条件,只要袁咨桐履行自首手续,公开登报悔过,声明与共产党永远脱离关系,即可释放。
“他就不写,你国民党我不信任,我就信仰共产主义。”袁咨桐烈士侄子袁正磁说。
面对亲人的不解,师长的劝说,监狱的酷刑,袁咨桐拒绝低头。在狱中,他给身为国民党军官的哥哥写了一封家书。“我们各有着不同的处境,不同的教育,不同的见解,还有着不同的命运。有人在忍辱顺受,有人在观望徘徊,有人在勇往直前。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走得很美,很美 。”
按当时的法律,不满18岁是不能判死刑的。国民政府当值法官便在判决书上做了手脚,将袁咨桐的年龄由16岁改为18岁,判处极刑。1930年9月17日,袁咨桐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南京雨花台。
16岁的袁咨桐信仰至上、视死如归。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精神永放光明。进入新时代的新青年,更应该延续这种坚定的信仰和青春热血,积极投身民族复兴的伟业,用实际行动书写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