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家底” 讲好“南京故事”

发布时间:2021-10-25 08:31 来源:南京日报

  五年来,南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社会树立文明观念、提高文明程度、形成文明风尚,以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文化建设硕果累累,文化自信显著增强,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凝聚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面向“十四五”,南京该如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建设高质量走在前列?专家学者、文化从业者、自媒体人纷纷为南京支招。

  挖掘丰厚“家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物档案】 胡发贵:江苏省政府参事,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胡发贵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专业硕士,是江苏省“333工程”一、二期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获评全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他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儒家文化与爱国传统》。

  【建议】 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过去,这种向往可能更多地表现在物质财富方面的满足,而随着国家由“富起来”进入“强起来”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会越来越凸显。南京作为经济大省江苏的省会,必然会率先进入这一历史阶段,也必然会更突出地面临这一美好生活的新转向、新需求。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南京,有其丰厚而独特的“文化家底”,如红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古城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滨江文化资源等。我建议,应充分发挥这些资源所富含的信仰激励、文化自豪、历史智慧等作用,充实南京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丰富其形式,提升其境界,使南京这座千年古城闪耀出时代的光彩。

  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消费新场景

  【人物档案】 蔡雷民:南京旅游集团南京城建历史文化街区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熙南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宅第所在地,也是传世名画《南都繁会图》中南京城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近年来,街区复原明朝著名的笪桥灯市,从古画《上元灯彩图》中汲取灵感建设鱼龙巷,开演国内首部大型实景360度全沉浸互动演出《南京喜事》,引入“熙南有戏”小剧场,举办“六潮雅集”非遗文创集市等,迅速成为全国闻名的南京文旅新地标。

  【建议】 当下的消费者更注重参与感和体验度,我们需要不断营造新的消费场景。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南京是六朝古都,拥有很多历史文化街区,每个街区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与历史底蕴。我建议,文旅企业和从业者要深入挖掘本土独有的特色文化,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彰显城市底蕴,以文旅商的融合进一步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千年文脉”带来人气和吸引力。

  老街巷、建筑、老地名承载了古都的丰厚底蕴,保留着南京鲜活的城市记忆,我们要将长期闲置、利用不足、功能不优的微型公共空间和老旧建筑进行有机更新,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活化利用,植入新业态、优化新功能,将其改造成多功能的文化生活、消费空间,形成镌刻城市发展历史印记的“年轮环”。这样不仅能满足市民的文化娱乐消费需求,也能为游客提供一个感知城市历史和人文风貌的窗口。

  借助新媒体,讲好有情感和温度的南京故事

  【人物档案】 邹琦:二更文化传媒南京有限公司总经理,资深媒体人,南京新媒体人士联谊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

  邹琦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工作于《南方都市报》《新京报》和网易等互联网公司,参与过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和《中国影像方志》等的创作。2018年初回到南京,创建二更南京公司,打造“更南京”公众号。

  【建议】 现在是网络传播时代,网民当中年轻人的比例非常高,他们思想活跃,接受度强。我建议,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互联网手段,生产出代表南京优秀文化,符合当下年轻人口味,让他们喜闻乐见,同时又易于传播扩散的作品。

  在这么多年从事媒体传播、文艺创作的过程中,我发现,那些有故事性的,带着情感和温度的作品,往往让一座城市的文化更加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比如我们曾经做过《问山》的短视频,在“更南京”公众号上首发,讲的是南京本土著名设计师陈卫新,在紫金山里设计了观景、吃饭、喝茶、住宿的各种功能性建筑,既能满足市民游客的需求,又把南京的地域文化融入其中,把紫金山作为“城市森林”的独特性体现出来,让这座“山”留住“人”,全网播放量达几千万;又如南京的市花是梅花,南京的梅花文化、赏梅习俗源远流长,我们做过《礼梅》的短视频,讲的是一位南师大文学院的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研究梅花文化的故事,效果也非常好。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