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粤军烈士墓

发布时间:2014-12-22 15:32 来源:南京党史网

抗日粤军烈士墓是现已确认的南京市20余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中的首座军人丛葬墓地。

抗日粤军烈士墓位于南京市下关中央门外张王庙40号广东山庄内。广东山庄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为广东同乡会、两广会馆向旅居于南京的广东籍人士募捐购置,原址在南京市三牌楼地区。该山庄实为公墓,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山庄墓园中埋葬着旅居南京的广东籍人士,包括民国时期政界、商界一些有影响的人物,其中不乏亡故军人。

1937年八一三事变发生,参加淞沪战役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负伤的粤军官兵由前线运至南京后,住进城南八府塘后方医院治疗。南京沦陷前,该后方医院屡遭日机轰炸,有50余名粤籍负伤军人遇难。这批遇难的粤籍负伤军人被广东同乡会义工安葬于广东山庄墓园中,他们的姓名与所在部队番号也被一一记录留存。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后,对南京军民进行了骇人听闻的疯狂屠杀,住在该后方医院的近20名粤籍负伤军人又惨遭杀害。他们的遗体亦被广东同乡会掩埋于广东山庄墓园内。

1941年初,广东山庄因依傍金川河,内有山坡,已经绿化,并建有围墙、走廊、祭堂、厢房等,被日军涡川部队霸占为日军伤兵医院。后经广东籍人士与日军当局多方交涉,山庄被迫迁移至城北中央门外幕府山脚下现址。迁址后的广东山庄占地1万9千余平方米。每年广东同乡会都要在此举行公祭。抗战胜利后,粤军部队曾专程前来祭扫葬于此处的粤籍抗日遇难军人,并立有“抗日烈士之墓”的碑刻。

南京解放后,在宋庆龄先生以及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广东山庄得到妥善保护。目前,墓园内树木葱茏,花草繁茂,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山庄大门是由大块青砖砌成的高大厚实的门楼,其顶部为拱形,其中间是拱形之门;门楣处有“广东山庄”四个繁体红色大字;门外两尊石狮分立左右。门楼整体气势宏伟。大门一侧有一块迁墓理事会于1941年10月所立迁墓纪念石碑,上刻:“本庄旧址在城内三牌楼。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编者注)被日本涡川部队征用,遂募资购地移建于此。”

“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园中这批粤籍遇难官兵的资料不幸被毁。

1997年,广东山庄将葬于墓园里的这批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粤籍负伤军人的74具遗骨加以清洗、消毒后,重新归葬于山庄最北端的墓园深处,形成大墓。

2000年12月,广东山庄理事会筹资在上述归葬处重建烈士墓园,并立“抗日粤军烈士墓”碑。重建后的烈士墓园,坐北朝南。全墓以青灰色为基本色调,呈一巨型的传统座椅状,墓园的中、后部围壁恰如座椅的两边扶手与椅背。中、后部围壁的顶部,均为半圆形波状纹,似有无数花圈簇拥。墓地设有7级台阶,拾级而上,于“椅座”即墓地正中,矗立着下方上尖形的柱状墓碑,碑的正面自上而下凸起镶嵌着“抗日粤军烈士墓”7个魏碑体鎏金大字。碑座与祭台为黑色。墓碑后的“椅背”正中,镶嵌着一块大的长方形黑色大理石,上刻鎏金繁体纪念碑文。墓园整体设计气势恢宏,独具匠心,寓意深刻,庄严肃穆。

碑文标题如下: 

先伤后亡,惊怒吾邦。 

无以厚葬,是为国殇。 

碑文如下: 

  一九三七年,爆发震憾(撼)中外“八.一三”淞 

沪抗战之役。我粤健儿浴血奋战,伤亡甚为惨烈。伤者 

多留医南京城内八府塘后方医院。是年十二月十三日, 

日寇攻陷南京,留医伤者均遭屠杀,其后由广东同乡会 

率人草草掩埋于山庄内。公元二〇〇〇年七月,为弘扬 

中华民族精神,振奋后人,经广东山庄理事会研究,筹 

资重建烈士陵园以慰先驱。 

抗日粤军无名烈士永垂不朽。 

                      公元二〇〇〇年十二月重建 

  (本文主要摘编于戴袁支、孙宅巍先生的相关文章,在此谨致谢忱!)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