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8月3日上午9时许,在南京雨花台邓振询烈士墓碑前,今年72岁的邓春兰轻轻地放下了一束鲜花。眼睛里噙着泪水,她把心里的惦念轻声念给长眠在这里的爷爷。“今天,是爷爷牺牲80周年。”烈士家属代表、邓振询烈士的孙女邓春兰,专程从江西赣州来到南京雨花台祭扫,同时也将一份寄托烈士家乡人民怀念之情的珍贵史料捐赠给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秦淮河水急又深,面上无桥不留情。三十八年如一日,波涛翻滚永奔腾。秦淮河畔景色新,桥面通车喜人心。冬去春暖明灯亮,四化建设日月兴。”站在邓振询烈士前,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小雨滴”志愿者们吟诵着一首山歌里的歌词。1981年,南京秦淮新河开挖结束后,“邓仲铭同志殉难处”架设起了一座现代化的拱形桥,取名“重名桥”。邓振询烈士夫人李坚贞为此写下了这首山歌,深情怀念自己的革命伴侣和知心爱人。随着“小雨滴”吟诵,时光流转。
邓振询,又名邓仲铭,1904年出生于江西兴国,年少时成为泥瓦工人。1926年9月北伐军进驻江西后,他参加革命斗争,1928年初秘密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4月,毛泽东于兴国县举办“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邓振询参加了培训,聆听了革命的真理,迅速成长为党的忠诚干部,成为活跃的工人运动领袖。
1943年8月初,时任苏皖区党委副书记兼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的邓振询,率部进军南京南郊,8月3日随部队在江宁渡秦淮河时因沉船落水牺牲。
邓振询是抗战期间在江苏敌后战场牺牲的地方党委最高级别干部,2014年被列入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录”。邓振询牺牲后,新四军第16旅将烈士就近葬于龙都南窑村。第二年,又秘密迁葬在周岗乡猴山。1958年3月,党和政府将邓振询烈士墓迁至雨花台附近望江矶,1985年又移至雨花台烈士陵园知名烈士墓区。
“我对爷爷的印象,就是照片上的形象。他参加革命以后,基本很少回家了。我的父亲和他相处的时间也不长。”虽然从没有见过爷爷,但邓春兰说,“他很伟大,为了国家,为了更多的孩子有爹、有妈、有完整的家,他舍弃了自己的妻子、孩子。作为晚辈,我们没有怨言;为了大家的幸福、未来,总是要有人付出的,我们全家没有怨言。几十年来,我们看到了新中国的腾飞、发展,各个方面都没有辜负烈士们的期望。”
“爷爷牺牲80年了,但是在我们心中他还活着,他的精神是永恒的。”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邓春兰在“红领巾”讲解员的讲解声中再一次热泪盈眶。她说,“爷爷留下的无私忘我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从父亲开始,我们一家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1979年,邓春兰和丈夫结婚后,夫妇俩一起来给爷爷扫墓;从2005年开始,每逢清明节她都要来到雨花台看一看爷爷。
在邓振询烈士牺牲80周年祭扫活动中,邓春兰、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分别向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捐赠了《邓氏联修族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邓振询》短篇传记手稿、江西省1982年油印《邓振询传记(征求意见稿)》等珍贵史料。“这些文献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邓振询烈士的生平事迹细节,其中有的文献是初次发现的。”雨花英烈研究会理事胡卓然介绍:“这些文献内容在细节上被后来的一些资料吸收利用,有一些具有填补空白的作用,我们将继续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入地研究,也通过这些资料,让今后的参观者能够更加直观生动、真切地走近邓振询烈士辉煌而悲壮的一生。”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胡安静 实习生 戴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