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红色地标”闪耀中华大地

发布时间:2024-04-01 23:00 来源:南京日报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 通讯员 张语

清明节前夕,细雨霏霏。在洁白的玉兰花和青翠的松柏映衬下,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显得格外庄严肃穆。众多参观者冒雨前来,献上一束束菊花缅怀英烈,表达无尽的敬仰和哀思。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近年来在全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已经成为闪耀在中华大地上的“红色地标”。

邓小平题写馆名

杨廷宝齐康师徒合力设计建造

站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面的广场向北眺望,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古朴典雅的敞开式、四合院形建筑。建筑平面呈“凹”字形,屋顶在中国传统古建筑的重檐形式上加以简化,整体建筑在青松翠柏的环抱中,显得分外巍峨壮丽。

纪念馆的前身,是1954年修建的雨花台烈士史料陈列室,当时的陈列室占地面积仅有100多平方米,陈列有40位烈士的头像、简历。如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纪念馆,建筑面积达5900平方米,是1987年12月竣工落成的。该建筑由著名建筑大师、东南大学杨廷宝教授设计,他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齐康教授完成。纪念馆朝南的门厅上方,镌刻邓小平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名。

从南门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纪念馆馆门上方的“日月同辉”大型花岗岩浮雕十分醒目。“日月同辉”是纪念馆的馆徽,中心为一圆球,四周为行星围绕圆球运转轨迹,象征着英烈精神与河山共存,与日月同辉。“日月同辉”的灵感,正是齐康的妙手偶得。“有一天,我给建筑学院的学生们上课,看到一个涡旋。从它的图案上,我联想到了星球、宇宙,想到了可以用它来寓意烈士精神的永恒和伟大。”2021年清明节期间,90岁高龄的齐康在回忆当初建设纪念馆的经过时,讲了这样一个细节。

齐康1948年考入中央大学建筑系,雨花英烈成贻宾、程履绎都是他的校友。这些“红色印记”伴随着齐康的成长,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49年4月19日,成贻宾等人牺牲后,全体师生悲痛不已。“我们学生一边哭,一路跟着棺材送行,一直走到雨花台,把烈士落葬了。”齐康回忆说。后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屋顶的琉璃瓦,不是常见的绿色,而是白色的,齐康觉得:“烈士的品格洁白无瑕,所以在屋顶建造时,我就建议把琉璃瓦改成白的。”

馆藏610件/套珍贵文物

其中一级文物就有19件/套

走进纪念馆,展陈以“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生平事迹展”为主题,上版179位雨花英烈的生平事迹。以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主线,集中展出文物435套879件。

“快看,这是刘少奇的寻女启事!”在馆内展出的一份1938年5月31日的《新华日报》前,几名大学生正在轻声交流。“何宝珍,是刘少奇的夫人。由于紧张的工作和凶险的环境,不允许何宝珍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大儿子斌斌不到一岁就被送回老家;二女儿爱琴,在襁褓中送给了奶妈抚养。而她则带着小儿子留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1934年深秋的一个黎明,年仅32岁的何宝珍在雨花台英勇就义。经过多方寻找,1938年刘允斌、刘爱琴回到了父亲刘少奇身边。小儿子刘允若一直在外流浪,直到13年后的1946年才到延安与父亲团聚。”讲解员指着报纸绘声绘色地讲解,感人肺腑的故事令不少参观者眼泛泪花。

“纪念馆建成后,展陈经过了数次升级改造。”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说,为了丰富展陈,一代又一代的雨花台人奔赴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开展“大寻访”,广泛征集烈士的史料文物,深挖烈士动人故事。如2019年,纪念馆请来文物专家,历经5个月修复了一级革命文物贺瑞麟烈士的《死前日记》;首次开展境外史料征集工作,组织专家团队前往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查找在当地工作、学习过的雨花英烈的史料;实施雨花英烈文物史料征集“红星计划”,包括建筑界泰斗杨廷宝为雨花台烈士陵园设计的手稿重新“回归”等。

如今,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藏一级文物19件/套、二级文物109件/套、三级文物482件/套,共计610件/套珍贵文物。其中,反映烈士狱中斗争的革命文物比较多。每一件文物,背后几乎都有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如邓中夏小学时“胸怀天下”的手抄课本、贺瑞麟记载了铁窗斗争岁月的《死前日记》、赵良璋在临刑前赠给难友的皮夹克等,集中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穿越百年与雨花英烈“对话”

沉浸式感悟信仰的力量

近年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不断创新展陈形式,借助多媒体手段、沉浸式讲解、实景演出等,“百花齐放”讲好雨花英烈故事。

满天繁星中,浮现出一位位烈士的音容笑貌……来到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参观者,无不被“长夜星空”展馆中这个名为“长夜群星、璀璨天地”的场景所震撼。整整一面墙上,用灯箱集中展示了50位烈士的生平事迹,LED灯营造出“漫天星光”的效果,象征每位烈士个体所散发的信仰之光,闪耀在漫漫长夜,照亮革命道路。仰头望去,天花板好似深邃幽蓝的苍穹,闪烁着点点繁星,多媒体投影技术呈现出一位位烈士英容,与星光交融。“看到这么多烈士年轻朝气的面庞,在眼前浮现又远去,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烈士虽然牺牲了,但他们身上的信仰之光,永远照亮后人前行。”来自南京师范大学的刘宇轩同学说。

走进缅怀厅,这里展示了9位烈士的9件典型遗物雕塑,有郭纲琳在狱中磨制的“永是勇士”铜心、陈子涛主编革命刊物《文萃》时使用的公文包等。每件遗物背后都有一段惊险跌宕的革命历程。雕塑底座上设有二维码,不少参观者正忙着“扫一扫”,了解遗物背后的感人故事。

“就是烧成灰,我邓中夏也是共产党人!”铁窗内,身着长衫的“邓中夏”大义凛然,让劝降的叛徒灰溜溜地退散。观众深受感染,和他一起痛斥叛徒;戴着圆框眼镜的“恽代英”意气风发,在讲坛上带领青年振臂高呼“国不可以不救。他人不去救,则唯靠我自己”;盘着发髻的“叶雁苹”坐在梳妆台前,望着镜子里的自己从青春少女变成了垂暮老妇,深情擦拭着丈夫的遗物,回忆新婚时的甜蜜时光,表示自己将永远支持丈夫的信仰……如今,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还不定期举办红色文化沉浸式讲解,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述说雨花英烈们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荡气回肠的亲情爱情故事。讲解员化身历史引领者串联全程,观众可以零距离观看表演,参与到互动中与“英烈”对话等,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信仰的力量。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还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23年以来,上百所学校走进雨花台、15万名青少年来烈士陵园开展思政研学。

【附件】

文物里的烈士故事

贺瑞麟烈士《死前日记》

贺瑞麟曾是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在19岁的花样年华慨然赴死。在临刑前,贺瑞麟在一本蓝色的笔记本上,用黑色钢笔写下了23页日记,记录下了1928年9月28日至10月5日,自己在临刑前一周的心路历程、狱中的黑暗生活和同志们的奋力斗争,并表明心声:“就是死,也不能干孬种事!”文中还有一幅贺瑞麟画的简笔画,一个五角星中写着“雨花台”三字,表示已做好牺牲的准备。

1952年,贺瑞麟的同狱难友刘德超把《死前日记》捐给雨花台烈士陵园。由于遭到白蚁啃噬和日军战火,日记只有一些破碎残缺的纸张,且发黄变脆、沾染污渍。1995年,贺瑞麟《死前日记》被评为一级文物。2019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在专家指导下对其进行了修复,使这件珍贵文物获得了“重生”。

邓中夏烈士小学时手抄课本

邓中夏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就义时年仅39岁。

“柏林地纬与黑龙江同度,三月尚冰雪。”翻开这本略显发黄的邓中夏小学时的手抄课本,娟秀端正的字迹,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中国疆域、海防,甚至世界地理等知识,令人忍不住惊叹这位“小学生”广阔的眼界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小小的手抄课本“胸怀天下”,内分总论、势论、地球、气候、亚洲、阿洲、墨洲、新洲等,共21部分,计41页。课本书脊处用纸绳装订,字体工整隽秀,标注齐全,归纳分类完备,对其中出现的错别字在空白处一一修改。这本手抄本作为邓中夏亲笔手抄独一无二并保存完好的手稿,讲述了当时的国际形势、山川地貌等,价值极高,是一级文物。

周镐烈士的日记

周镐曾任军统局南京站少将站长。他在淮海战役中,冒着必死的风险,策反国民党高级将领。这期间他写下了两本日记。

两本日记封皮为蓝色,线装,保存较好。一册写于1948年9月23日至11月8日,另一册写于1948年11月9日至1949年1月4日,记述了他从事敌军策反工作的艰苦环境和为人民解放事业斗争的决心。如1948年12月14日,他感慨道:“昨又梦被捕,我要求与雪亚见一面,也得不到凶徒的允准,号啕痛哭失声而醒。十死余生,当竭尽全力以为人民事业奋斗。”周镐牺牲后,他的夫人吴雪亚一直把日记珍藏在身边,视若珍宝。1989年4月9日,吴雪亚到雨花台凭吊时,将这两本日记捐赠给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如今该日记为一级文物。

【责任编辑:吴慧慧】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