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六到南京

发布时间:2024-06-18 10:06 来源:南京党史

640.png

刘少奇(右二)1958年视察军事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同志长期主持中央一线工作。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他注重调查研究,视察全国各地,他曾六次亲临南京,在这座名城里留下光辉足迹,谱写出难忘的篇章。

刘少奇第一次到南京是1951年12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鉴于中央领导人长时期工作过于紧张、身体状况普遍较差,中共中央开始安排领导人轮流外出休假。1951年11月下旬,中共中央安排刘少奇去南方视察和休养。自从到中央工作以来,他除了打仗转移和必要的外出工作,一直没有机会到全国各地去看一看。从延安到西柏坡再到北京,每次都是匆匆赶路。现在,各方面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使刘少奇有了去参观的机会和条件。全国解放了,工人、农民翻身做主人了,老百姓的情绪怎么样?生产恢复如何?政治局面是否稳定?他要去看一看,顺便也使老是绷紧着的神经和疲惫的身体得到一次放松。刘少奇于11月27日离开北京,经天津前往南方,用一个多月的时间视察了天津、南京、上海、杭州、南昌、长沙、武汉等地。12月3日,刘少奇经徐州到安徽蚌埠,视察淮河、淮河大桥,当晚到达南京。在南京期间,他为了解各方面情况,找负责同志谈话,还到工厂、学校视察。他视察了玄武湖入城水闸、地质调查所、历史博物馆等地,看望了刘伯承、陈毅、粟裕等同志。他还特意拜谒了中山陵,敬献了花圈,以表达他对孙中山这位民主革命先驱的敬仰之情。

刘少奇在1958年2月至11月中,多次外出各地视察,累计长达120多天。他先后视察了北京、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的农村和厂矿基层单位。在视察中,刘少奇为全国人民响应党中央号召所焕发出来的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所鼓舞。9月25日上午,刘少奇一行参观苏州市东吴织绸厂,然后去无锡市参观小高炉群。下午,到达南京。9月26日,同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江渭清、书记处书记陈光、刘顺元,省长惠浴宇等谈话。9月27日,在中共江苏省委召集的干部大会上作关于人民公社化问题、劳动力紧张问题、劳动工资制度问题、教育方针问题的讲话。他指出:现在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紧要关头,或者可以说,是决战的关头。大概我们还需要苦战几年,工业过关了,农业上也过关了,以后的事情就比较好办。9月28日上午,他接见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军事学院、高级步校、高级海校和南京军区的军官代表。下午,参观南京工学院和晨光机器厂。因原定行程较短,故而视察工作安排相对较满,时间紧张,视察工作基本结束后,刘少奇提出要去雨花台凭吊烈士。随行秘书查阅行程后劝阻说道:“南京视察工作结束后,我们要马不停蹄赶回北京参加会议,原定计划中没有预留参观雨花台的时间,而且后面的会议比较重要,不好更改时间的。”秘书欲再劝阻时,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劝道:“让他去一趟吧,那里不仅有他牺牲的战友,他的伴侣也长眠于此。”是的,在雨花台这里长眠着他的第一位妻子何宝珍。她是1923年4月在安源与领导工人运动的刘少奇结婚的。当时她在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子弟学校当教员,并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与刘少奇成为革命的伴侣,为革命出生入死。1932年冬,刘少奇告别了何宝珍,化名唐开元离开上海经广东汕头、大埔,进入位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中央苏区。刘少奇离开上海后,何宝珍带着儿子刘允若留在上海工作,1933年3月,在白色恐怖的上海,坚持地下工作的何宝珍不幸被捕,后被押解到南京。1934年秋,何宝珍的热血洒在了雨花台,牺牲时年仅32岁。刘少奇称赞她“英勇坚决,为女党员之杰出者。”他在烈士墓前奉上鲜花,低首默哀,伫立良久,表达深深悼念之情。10月22日,刘少奇到达马鞍山,视察马鞍山钢铁厂,并同中共马鞍山市委负责人座谈。下午,又回到南京,参观下关轮渡码头,并和中共江苏省交通部及南京铁路局负责人座谈。晚上,离开南京。

视察回京,在一次他和身边工作人员参加的支部生活会上,刘少奇坦率地谈到对目前国内状况的忧虑。他说:“我在山东、河北视察时说过要泼点冷水,现在我也要给你们泼点冷水,让大家的头脑都清醒清醒。对群众的积极性要爱护,不能泼冷水。问题的关键在于领导。有些事,我们没有经验,调查研究不够,受点挫折是难免的。”

1960年5月27日,他视察上海等地回北京,途经南京时,在火车上同中共江苏省委负责人谈话。对于军事学院的建设,刘少奇也十分关心。1962年,他到南京时,专门视察了军事学院,作了重要指示,使军事学院的工作顺利开展。

1964年7月14日,已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刘少奇第五次来到南京。这次南下的背景是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这次会议开了一个多月,除了讨论、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贫农下中农协会组织条例(草案)》,还讨论了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教育等问题,重点是讨论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入开展农村“四清”和城市“五反”问题,明确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就是社会主义革命。会议后,经毛泽东同意,中共中央决定成立“四清”“五反”运动指挥部,由刘少奇挂帅。这以后,刘少奇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领导这个运动上来。1964年下半年,刘少奇实际上处于运动领导工作的第一线,许多重要措施的提出和重要文件的批发,都是由他主持的。为了解运动的真实情况,7月份,刘少奇到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河南等地视察。南京是他这一次工作巡视中的一站。7月14日,刘少奇抵达南京后,没有什么礼节性的客套,没有住招待所,而是住进省委办公大楼,在办公室里临时搭了个铺。他顾不上拂去旅途风尘,随即听取中共江苏省委主要领导汇报工作。7月15日,刘少奇召集江苏省地、市委书记座谈会,座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问题。他在讲话中要求省、地、县三级领导干部分期分批下基层蹲点调查,取得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经验。刘少奇同志针对在场的省、地、县几级领导干部,严厉批评了许多领导同志浮在上面,不蹲点,就是下去也是“面上跑跑,听听汇报,指示指示”。他反复强调,农村“四清”、城市“五反”,各级领导都要蹲点。他还认为:现在情况变了,搞调查研究,光靠开调查会不行了,只有领导亲自带工作队,蹲到点上去,直接掌握运动,才能取得第一手材料和经验。他说,你当书记的,生病也生得,休息也休得,离职学习也离得,甚至死也死得,为什么离开自己职务蹲半年点就不行?要求省、地、县三级领导都要分期分批,轮流下去蹲点,并提出:省、地、县委书记以及其他负责人,都要参加两批农村“四清”,搞两个大队,从扎根串联到整顿组织,取得比较完整的经验。还要参加城市“五反”,搞两个单位的运动。有了两个大队、两个工厂的经验,才有资格当省委书记、地委书记、县委书记。刘少奇实为调查研究的榜样,这些振聋发聩的话语,即使今日,也很有现实意义。按照刘少奇同志的这些指示精神,江苏省委常委会很快作出分期分批下去蹲点的安排,并要求县委书记以上领导干部都要在一两年内经过蹲点,取得比较完整的经验。全国各地也都按此做法推进。

7月16日,刘少奇召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军区空军和军事院校领导干部座谈会,座谈部队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等问题。他指出:现在要加强军事工作,搞好民兵,还要搞点地方部队,要寓兵于民。现在战争打不起来,但军队要做好打仗的准备。7月17日,刘少奇又召集江苏省地、市委书记座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等问题,提出各级党委都要重视培养接班人,大胆选拔年轻干部,包括知识分子干部等。后一问题引起省委的高度重视,在省委书记陈光的主持下,江苏成立了半工(耕)半读领导小组,制定了半工(耕)半读学校中期发展计划;年底前,省教育厅成立了工读教育局,专门管理半工(耕)半读学校。由于中央及省里重视,农业中学的发展掀起了高潮,仅用一两年的时间,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都有了大幅度的回升。到1965年底,农业学校数由1964年底的650所增加到4503所,在校生也由1964年底的5.38万人,增加到26.46万人。7月18日,刘少奇离宁赴沪。这次在宁的五天,刘少奇的全部身心都被工作占据,未能再到雨花台。尽管何宝珍烈士的肖像已在陵园陈列馆中展出。但肩上的千钧重担以及灵魂深处的忧虑已使他无暇回首往事。

1965年2月17日,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和夫人应中国政府的邀请来中国访问,尼雷尔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的政治家。他被坦桑尼亚人民称为“国父”和“导师”。他在北京首都机场受到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2月21日,刘少奇陪同尼雷尔总统来到古城南京,参观南京无线电厂,观看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和民兵的军事表演。其间,尼雷尔总统请求中国政府帮助修坦赞铁路,刘少奇根据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商量的意见,回答说:“可以考虑,但需要较长时间,首先要进行勘探,然后才能进行施工。”刘少奇又说,“帝国主义不干的事,我们干,我们帮助你们修。”尼雷尔听了喜出望外,他把双手举到天空,又落下来,摸着胸口说:“这是多么好的消息,我兴奋得简直不能喘气了!”这是刘少奇最后一次来南京。

刘少奇六到南京,参观视察诸多单位,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方面,作出重要指示,对南京、江苏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丰功伟绩,值得永久缅怀和纪念。(作者孙维才系江苏省宿迁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孙畅系南京市民政局养老处三级主任科员)

作者:孙维才,江苏省宿迁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孙畅,南京市民政局养老处三级主任科员 。   

来源:《南京党史》2023年第6期

【责任编辑:吴慧慧】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