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旧址寻访 | 182年前的今天,不能忘

发布时间:2024-08-29 09:25 来源:人民网-江苏频道

红色中国·江苏印记

革命旧址寻访 | 182年前的今天,不能忘

编者按: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联合人民网江苏频道,开展“红色中国·江苏印记”革命旧址寻访系列活动。值此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今年的寻访活动主题聚焦“追寻革命足迹 凝聚奋进力量”。人民网采访团队将陆续走进我国百年近代史上30多处革命文物文保单位,本次寻访走进南京静海寺遗址,这里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主要议约地,它见证了中国人民从屈辱到自强的抗争史。

仪凤门外,狮子山下,坐落着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静海寺遗址。182年前的今天,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订,静海寺是当时的主要议约地。

这里,既承载着郑和下西洋的荣耀,也经受过日军战火焚烧的伤痛,更铭刻着近代中国割地赔款的国耻。于遗址上修建的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南京静海寺纪念馆),1997年成为我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在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馆长苏真看来,静海寺遗址具有独特的、集荣辱于一身的历史经历,也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如今,该馆每年接待参观者近20万人次,并与社区、学校、部队等携手共建,把爱国主义的种子持续播撒向年轻一代。

LOCAL1724884549098HQ1SGSEZTG.jpg

静海寺东配殿是《南京条约》主要议约地。人民网 郜超摄

议约地 铭刻国耻

历史上,静海寺是明成祖朱棣为褒扬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的功绩而下令敕建。国内最大的郑和下西洋记事石刻“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矗立在此,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据碑文记载,静海寺名取自“四海平静,天下太平”之意。

馆内另一重要藏品“英军来华作战纪念章”,则见证了清末英军侵华的罪行。1842年8月,英军舰队溯长江而上,开进南京下关江面,被截断经济命脉的清政府不得不下旨议和。

穿过人来人往的展厅,寺院后方是一座拥有六间房的四合院。1982年,南京市开展大规模文物普查,在这里发现“民房”六间。后经专家论证,残存古建实为静海寺大雄宝殿旁东配殿3楹中的2楹。

“东配殿是当时《南京条约》议约谈判的主要场地。”苏真介绍,1842年8月12日至27日,议约谈判主要进行了七次,其中四次谈判,英方以天气炎热、船内狭小为由,选择在靠近江边的静海寺举行。

同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订,清政府被迫割让香港岛。馆内“清英签署《南京条约》还原场景”对面,陈列着《南京条约》复制件,时刻提醒着参观者勿忘这段国耻。

“以前只在课本上看到这段历史,来到这里才能真切地感受到近代中国惨遭列强瓜分,被迫签订一份份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和不甘。”来自湖北的参观者徐梦芹感慨道。

LOCAL1724884562515A9V2L1LLEX.jpg

一批党员干部正在观看《南京条约》复制件。 人民网 郜超摄

静海寺 涅槃重生

来到6号展馆,馆内陈列着近代中国与外国政府签订的数份不平等条约。“限于空间,这里只展示了1842—1949年间数百份不平等条约中的一部分,而《南京条约》正是这场百年国难的开端。”苏真说。

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此后历经27年浴血奋斗,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立后,随即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屈辱就此告终。

改革开放后,静海寺迎来重生。1988年,南京市原下关区政府在古寺遗址上重建静海寺,东南大学主持设计了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1996年11月,静海寺扩建工程启动。次年6月,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成为首批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在香港回归前夕正式向公众开放。

时任馆长陆从东对当年一幕记忆犹新。陈列馆建成开放后,一位来自香港的陈女士到此参观时,两眼盈泪,从石条到木门逐一摸过,拍着小孙子的手臂喃喃道:“不能忘记,不能忘记!”

到2005年,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南京市将静海寺扩建为占地1.5万平方米的遗址型博物馆。2019年底,鼓楼文旅集团主持启动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的改陈布展与环境整治、建筑养护工程。

“改陈后的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有了更完整的历史叙事脉络。”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培训班现场带班老师何妍姣说,这里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等现场教学点串联起来,成为他们研学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

LOCAL1724884576225YEGGM8CCLR.jpg

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6号展馆前的警世钟。人民网 郜超摄

警世钟 惕励后人

一座重3.5吨、高1.842米的警世钟,格外引人注目,钟体铭文写着:“占我香港 掠我银元。”

在历次扩建升级中,警世钟的位置几经辗转。先是从后院移至正门钟楼,工作人员发现登楼不便于互动讲解,又移至去年新开放的6号展馆外,这里的陈列主题正是“百年梦圆 香港回归”。

在苏真看来,“文物要想活起来,首先要走出后院,联动外界资源,建立各类爱国主义教育、群众性活动组织的新机制。”

LOCAL17248845907720THZ8FKLZQ.jpg

一名初中生参观后在展馆留言墙上留言。人民网 郜超摄

近年来,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与20多家单位结为“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基地”,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院校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与东炮台社区共建面向青少年的“小海苔”讲解培训实践团,每年在重要时间节点开展送展、讲座等特色共建活动。

“清军卫队徒手而立,英军卫队却全部手持武器,我们几乎是赤手空拳面对敌人的坚船利炮……”陈列馆内,教师王梓沁的讲解声情并茂,她的面前是一群“小海苔”讲解培训实践团的孩子。

这是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和附近学校共同开展的“一起来听志愿者老师讲故事”活动。“以文物故事讲述吸引更多孩子关注中国近代百年史,也让他们清楚这段历史既是一部屈辱史,更是一部抗争史、奋斗史。”王梓沁说。

【责任编辑:吴慧慧】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