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时指出,在党的初创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江苏是我们党活动的重要区域。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用好雨花英烈红色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雨花英烈事迹中汲取强大精神力量,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雨花台干部学院组织专家学者研究高文华、史砚芬、贺瑞麟、张霁帆等烈士的英勇事迹。现将其部分研究成果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史砚芬:许身家国魂不灭
赵杨娟 刘璐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珍藏着一封封家书。从寻常家信到狱中飞鸿,从少年提笔到临终绝笔,呈现出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革命烈士形象。其中有一封诀别信,字迹潇洒,情感质朴,诉说着对弟弟妹妹的浓浓牵挂,展现出为信仰献身的执着坚定。写下这封信的,就是雨花英烈史砚芬。
五四运动初洗礼 革命洪流砺成长
1904年,史砚芬出生于宜兴县义庄村。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寒,自小饱受欺凌,切身体会到贫苦大众的生活疾苦。母亲自幼就对史砚芬管教严格,教育他要用功读书,正直做人。童年的经历和严格的教育使史砚芬成长为品行正直的人,面对黑暗和不公,他逐渐萌发了抗争的意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爱国学生群起响应。史砚芬所在的省立五中走在了运动前沿,他与同学们一起上街游行,抵制日货。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史砚芬常想,身处这样的时代能够做些什么,他发动乡亲与不愿办学的封建豪绅开展公开斗争,最终村里成功开办学校,解决了孩子们的求学问题。他在斗争中深深体会到,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只有团结起来,与封建势力抗争,才能过上好日子。
1926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席卷全国。火热的革命形势同样感染着史砚芬,他积极参加革命行动,发动家乡群众响应北伐。北伐军进抵宜兴后,史砚芬负责接应任务,他日夜奔忙、忘我工作,深受赣军赖世璜部政治代表季韦佩的赏识。在季韦佩的介绍下,史砚芬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这一时期,北伐军在宜兴推翻了军阀政府、支持成立农民协会,民众革命热情高涨。史砚芬深受触动,意识到只有投身革命,发动最广大民众向黑恶反动势力斗争,才能真正解放劳苦大众。
宜兴暴动撼江南 青年运动撒火种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白色恐怖下,史砚芬毫不畏惧,以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革命。
同年7月,史砚芬担任共青团宜兴县委书记,他积极响应“八七会议”发动秋收起义的号召,准备发动暴动。为有效积蓄革命力量,为暴动奠定基础,史砚芬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学校,他给农民讲“二五减租”,动员青年农民进农民夜校、加入农协,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把青年农民紧密团结在团组织周围;他以宜兴中学为中心,联合彭城中学、女子中学等学校,通过学生会组织宣传革命道理、发展进步学生入团,培养和壮大革命队伍。史砚芬先后领导发动了“教师索薪”“农民抗粪捐”“双十节驱逐国民党县长”三大运动,均取得胜利,有力激发了民众的革命热情,暴动蓄势待发。
同年11月,史砚芬作为副总指挥领导了震撼大江南北的宜兴农民暴动,打响了江南秋收起义的第一枪。他组织和发动青年农民组成暴动农军,带领他们秘密进城,等待时机参加暴动;他发动学生团员组成暴动宣传队,散发传单,张贴标语,成为暴动中一支最勇敢、最顽强、最活跃的队伍。历经农民暴动的战斗洗礼,史砚芬逐步成长为革命运动的先锋力量。
1928年,史砚芬调任共青团南京市委书记,不久改任共青团江苏省委巡视员,指导南京的共青团工作。他深入南京各地及周边的滁县地区,发动群众成立团组织,建立统一的革命队伍;他不顾个人安危,活跃在国民党控制严密但进步思想集中的中央大学,在学生中频繁开展工作,领导团组织进行革命斗争,使南京团组织得到恢复和发展。
从投身革命到成长为革命的领导者,史砚芬始终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他在斗争中磨砺意志,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从追求进步的革命青年逐步成长为青年运动的领导者,带领青年团员们发挥了生力军作用,迎着狂风恶浪坚定战斗。
绝笔家书传遗志 雨花英魂励后人
史砚芬的频繁活动很快引起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注意,1928年5月5日,史砚芬在参加共青团中央大学支部会议时,不幸被捕。在狱中,史砚芬保密党员身份,化名余晨华,与敌人斗争、周旋。后来敌人发现史砚芬曾领导过宜兴暴动,企图用刑逼供,史砚芬始终坚贞不屈。他以笔为武器,写下《夜莺啼月》等文章,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黑暗,抒发对共产主义美好理想的向往,鼓励同志们坚定信念,完成未竟的革命事业。
敌人对史砚芬束手无策,最终通过江苏特种刑事法庭以“意图颠覆党国”为名判处他死刑。作为一名革命者,史砚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但作为一名兄长,他心系年少的弟弟妹妹。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史砚芬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写下了诀别信。“我本不应当把这重大的担子放在你身上,抛弃你们”,他为没有担负起长兄的责任而愧疚,但这一切都是“为着社会、国家和人类”,希望弟弟妹妹能够谅察他的苦衷,理解这份“光荣”与“必要”。他嘱咐弟弟妹妹“万不能与国民党的腐败分子同流”,要继承他的志愿,继续前行。他坚信革命的烈火是扑不灭的,千万同志会“踏着我的血迹奋斗前进,我们的革命事业必底于成,故我虽死犹存”。寥寥数语,却句句千钧,流露着兄长对弟妹的眷眷牵挂与殷殷期望,更透射出一名革命者满腔的家国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史砚芬的狱中难友贺瑞麟在《死前日记》中记录了史砚芬就义当天的情景:“砚芬临行时……因为刚洗过脸,头发梳的光光的。他第一个先出去,神气最安逸……砚芬临去时,向我们行一个敬礼……”这位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深切大爱的共产主义战士,在雨花台从容就义。
虽知此去无归日,但将信仰照乾坤。史砚芬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以身许国,用鲜血浇灌理想,以生命践行信仰,书写了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他不灭的灵魂将随着他的绝笔家书传承下去,激励后人踏足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