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山万水,更多“红色传家宝”回家

发布时间:2024-11-07 08:45 来源:南京日报

南京雨花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最集中的殉难地。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映照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永恒。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他殷切希望,“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微信截图_20241106171728.png

庄严肃穆的雨花台烈士陵园

十年来,雨花台人牢记总书记谆谆嘱托,不断深挖“红色家底”,大力传承弘扬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2016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发起了抢救性的文物征集活动,并于2019年将其命名为“红星计划”。自启动以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赴国内外开展大寻访,越来越多“红色传家宝”跨越千山万水回家。

珍贵文物重焕新生,红色文化资源保护有法可依

“就是死,也不能干孬种事!”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珍藏着“镇馆之宝”、一级革命文物——贺瑞麟烈士的《死前日记》。在这本笔记本上,贺瑞麟用黑色钢笔写下23页日记,记录下自己在临刑前一周的心路历程。

微信截图_20241106171745_副本.jpg

修复后的贺瑞麟烈士《死前日记》

这本日记能够“重见天日”,实属不易。1952年,这本经历了炮火、虫蚁侵蚀后残缺不全的日记历经辗转,被送到雨花台。其后67年的漫长时光里,日记一直被保存在文物库房中。为了使珍贵文物重获“新生”,2019年春天,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在南京大学古籍修复、历史文化等领域的专家指导下,用时近5个月修复了这本《死前日记》。“为了修旧如旧,我们特意找到了70多年前同时代生产的纸张,把它打成纸浆后进行双面修补。”修复人员马恩来说。

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为了呵护好珍贵的“红色传家宝”,雨花台人满怀珍爱尊崇之心。“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文物藏品的保护力度,在文物库房里配备了恒温恒湿空调,每一件文物都放入按照其尺寸大小量身定制的囊匣,然后再放入恒温恒湿的储存柜中。”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文物博物馆处文物藏品保护科副科长叶雅慧说。

微信截图_20241106171801.png

贺瑞麟烈士在狱中画的五角星手稿

与此同时,南京探索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立法,助力高质量保护传承。为了更好地厘清“红色家底”并保护利用,南京对梳理出的165处红色文化资源点进行了规划编制,2019年制定并公布《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专项规划》。同年,南京整合全市165处红色文化资源点,建设上线“中国南京红色在线”——南京红色文化资源展示和利用平台,将红色资源串珠成链、连点成片。

2021年7月1日起,《南京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施行,标志着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保护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作为全国首部具体保护烈士纪念设施“点”上的立法实践,2022年4月5日起,《南京市雨花台烈士陵园保护条例》也正式施行。

国内外大寻访,不断发掘“红色家底”

“不知他为何失、为何死,而使我痛心”“在各地调查岂有下落否”……近日,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记者看到了一叠泛黄的信件,信纸缺失残破,蓝色的钢笔字迹稚嫩却极其认真。这些信件,是雨花英烈许包野遗孀叶雁苹的寻夫信。

微信截图_20241106171819_副本.jpg

今年清明期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远赴汕头许包野故居,发现了一批史料文物。

“今年3月15日,我们前往汕头澄海区许包野故居,在这座百年老宅阁楼中一个被灰尘覆盖的樟木箱子里,发现了叶雁苹精心保管的一批信件和书籍等珍贵史料。”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戴梦青告诉记者。这批信件,丰满了“半个世纪等待”的感人故事——1935年,许包野在雨花台牺牲,远在汕头老家的妻子叶雁苹失去了丈夫的音讯,但她坚持认为丈夫是一位革命者,一直在等待丈夫的归来。她婉拒了小叔子全家邀请她出国居住的好意,独自守在家乡的老宅中,不断写信给有关部门寻找丈夫的下落。等了50多年后才得知丈夫已经牺牲。

这是雨花台不断发掘“红色家底”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来,为了一张照片、一份手稿,史料人员四处奔波,进行了“拉网式”搜索和征集。

2019年10月,雨花台首次开展境外史料征集工作,组织专家团队前往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挖掘出了在当地工作、学习过的11位雨花英烈的3000多页珍贵档案。

今年上半年,雨花台成立了专项攻坚小组,全面系统查找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中与雨花英烈相关的史料。攻坚小组以“死亡”“监狱”“看守所”“南京”等50余个关键词为抓手,对共计200余万卷民国类历史资料进行了全面检索,同时对1000余名烈士的姓名进行针对性搜索。最终征集到186份档案资料,为雨花英烈事迹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史料支撑。

广泛动员社会各界,“红星计划”得到全国响应

一张黑白老照片,照片上的新娘凤冠霞帔、端庄美丽;一张老式结婚证,上面写着“偕老百年”的祝福语。今年清明节期间,雨花英烈姜辉麟之女、百岁老人黄宗英赶到雨花台,将珍藏了大半辈子的“宝贝”——母亲1915年的结婚照和结婚证捐赠给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这两件珍贵的史料,让姜辉麟的故事更加丰满动人。

微信截图_20241106171838_副本.jpg

今年清明期间,姜辉麟烈士之女,百岁老人黄宗英赶到雨花台,捐出母亲的结婚证。

烈士亲属捐赠是革命纪念馆藏品征集最重要的可靠来源。目前,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登记在册的烈士亲属约400人。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与烈士亲属保持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加沟通频次和情感共融,取得了烈士家属、亲友的充分信任,他们纷纷将珍藏的“传家宝”拿出来,无偿捐赠给雨花台。

比如杨斌烈士赠送给革命战友李子明的派克牌钢笔,就是雨花台工作人员通过一本书中的线索,联系上烈士亲友后征集到的。“几年前,我们在《杨斌传》中,发现书中提到了杨斌烈士所用的这支钢笔,于是便联系上作者,取得了李子明之子李任远的联系方式。2023年4月,我们赶赴上海,从已经是耄耋之年的李任远家中,征集到了这支钢笔。”雨花台红色文化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唐阿兰告诉记者。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抓住来馆烈士亲属提到的文物线索,立即联系烈士亲属并赶往福安市征集到10件文物;通过与张炽烈士外孙张本信的多次沟通,征集到了10件烈士手稿原件。

微信截图_20241106171851_副本.jpg

杨斌烈士赠送给革命战友李子明的派克牌钢笔

此外,相关文博场馆,党史、档案等部门也是获取烈士资料的重要途径。今年上半年,雨花台与上海图书馆、上海市龙华烈士纪念馆、西乡县革命英烈纪念馆烈保中心、贵州省博物馆、瓮安冷少农烈士故居等单位密切沟通,征集到邓中夏、侯绍裘、陈子涛、骆何民、姜辉麟、冷少农等烈士的重要资料28份。工作人员多次前往雨花台区文联等6个单位进行线索查询,成功征集到300余张高清史料图片入库。

社会各界人士也纷纷参与到“红星计划”中来。今年清明期间,来自福建的文物收藏家林志锋赶到雨花台,捐赠了一张1949年12月27日的“陈子涛、骆何民、吴承德《文萃》三烈士追悼会”入场券,这是他第二次向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捐赠骆何民烈士的文物。今年7月,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常务理事姜小平也专程赶来雨花台,捐赠了包括1912年测绘的雨花台老地图、雨花英烈邓演达罕见照片等在内的8件史料文物和文献资料。他表示:“希望珍贵的史料能被更好地用于研究、展陈和宣传。”

讲好文物故事,让雨花英烈事迹更加“鲜活”

“雪花飘,雪花飘,血流心头像黄河,报仇雪耻要吃苦,抗战到最后的胜利呀……”2023年2月17日,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学生会主席姚万菁,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内写有赵良璋事迹的展板前,用竹笛现场演奏了雨花英烈赵良璋和潜伏英雄薛介民联手创作的抗战歌曲《雪花飘》。激昂动人的旋律飘扬在馆内,引得参观者纷纷驻足聆听。

微信截图_20241106171906_副本.jpg

1942年赵良璋烈士在《青年音乐》上发表的《雪花飘》乐谱

当天,姚万菁代表学校师生,将一份泛黄的旧刊物捐赠给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这是一份1942年出版的《青年音乐》,上面刊登了《雪花飘》的歌词曲谱,作者一栏上,清楚地写着两位烈士的笔名“野雪”和“海燕”。这是近期该校师生在整理“家底”时,从以往收集到的音乐历史文献中发现的。词曲作者都是革命烈士的历史歌曲,在全国范围都极为少见。这也是雨花台首次获得发表有赵良璋烈士歌曲的刊物原件,填补了馆藏空白。

时隔81年后,这件红色文物记录的“红色旋律”从竹笛上飘起,穿越时空“跳动”起来、传播开来,被更好地活化利用,让英烈精神成为激励时代青年奋发向上的动力。姚万菁说:“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在81年后演奏烈士创作的歌曲,令我们对雨花英烈的了解更进一步,我深深感悟到信仰的力量。”

自“红星计划”实施以来,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的馆藏藏品已经增加至6123件/套,其中文物1164件/套。依托这些日渐丰厚的文物“家底”,雨花台致力于讲好红色故事,让雨花英烈事迹更加鲜活动人。

对于已经征集到的文物藏品,雨花台将其进行数字化采集后纳入到数据库系统中,对入库藏品进行梳理并提供给相关部门研究利用。此外,还对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素材进一步挖掘,开发新媒体产品,录制播出“红色宝藏说”文物背后的故事短视频30集,举办“革命文物故事开讲”雨花台红色思政课进校园活动,走进南京十余所中小学,同步开发《与信仰同行(第三季)》云端课程,线上线下覆盖近万名受众。

微信截图_20241106171927_副本.jpg

“文言物语”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文物藏品鉴研会

今年9月27日,“文言物语”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文物藏品鉴研会举办,包括邓中夏烈士小学时的手抄课本、贺瑞麟烈士在狱中画的五角星手稿等国家一级文物在内的30件“红色传家宝”走出文物库房零距离和公众见面,揭开了背后一件件动人的故事。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

通讯员 张语 王治青

【责任编辑:吴慧慧】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