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非常激烈,子弹打光了战士们就与敌人肉搏,河里的水、岸上的土都被鲜血染红了。这次伏击战,我方仅一个排的兵力,打死了40多个日伪军。我们有19位战士英勇牺牲,较好地完成了阻击任务,保证了大部队的安全转移。”11月20日,由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和现代快报社组成的联合采访组(以下简称“联合采访组”)来到盐城市射阳县,该县海河镇烈士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万亚洲讲述了80年前的一场伏击战。
革命烈士纪念碑
80年前,19位勇士在战斗中牺牲
射阳县海河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海河镇烈士村一处静谧的广场,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中央,碑前的阶梯上鲜花簇拥,庄重肃穆。联合采访组拾级而上,碑身上刻满了历史的痕迹,上面刻有烈士的英勇事迹和重修革命烈士纪念碑纪略。
1944年,敌后抗日战争仍处于最艰苦的阶段。为鼓舞抗日士气,打击敌人嚣张气焰,活跃在盐阜抗日前沿的新四军三师七旅某部,6月28日在合顺仓打了一场歼灭战,全歼了驻扎合顺仓的日伪军,烧毁了敌据点。
烈士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万亚洲介绍情况
“为防止日寇报复,上级组织部队向淮安方向战略性转移。”万亚洲说,6月29日,部队转移到海河塌港扎营休息。6月30日凌晨,站岗的战士听到海河上游汽艇的马达声。经侦察,几艘载有日伪军的汽艇向塌港方向驶来。战士立即向部队领导报告。
为了避开敌人锋芒,主力奉命转移,留下一个排掩护,排长现场布置准备打一场伏击战。当日军汽艇进入我军伏击圈时,排长一声令下,战士们个个奋不顾身扑向敌人,机枪、手榴弹在河面上开了花。鬼子兵纷纷跳河游到岸上抵抗。
就在战斗最激烈时,两艘增援的敌人汽艇从上游赶来。狡猾的敌人登陆后,对我军进行迂回包围。我军勇士们在腹背受敌的形势下,依然坚守阵地,顽强战斗。经过一场激烈的肉搏战,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为大部队转移赢得了时间。“这次伏击战,击沉敌人汽艇一艘,打死40多个日伪兵。不幸的是,我军也有19位勇士血染塌港,壮烈牺牲。”万亚洲难掩悲痛。
塌港伏击战发生后的第九天,即1944年7月9日,由刘少奇题写报头的盐阜地委机关报——《盐阜大众报》(当年叫《盐阜报》)便刊登了报道《塌港伏击战》,详细记载这次战斗发生的时间、地点、交战部队双方伤亡人数,特别是烈士的英勇事迹,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这一仗打得异常激烈,战士们怀着寸土必争的信念,奋勇杀敌,宁死不屈,牺牲的战士最小的只有18岁。”82岁的烈士村原党支部书记陈德新告诉联合采访组,战斗结束后,部队干部和村民们安葬烈士遗体时都泣不成声。
为了缅怀烈士们的功绩,1959年,射阳县相关部门将烈士当年牺牲的塌港改为烈士大队,后更名为烈士村。1967年,射阳县人民政府又在烈士牺牲地建立烈士墓,至2006年又扩展为海河革命烈士陵园,现已成为盐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成立寻亲小组,19位无名烈士“归队”
19位烈士均没有留下姓名,村民们多年来几番寻找,始终没有获知他们的姓名、籍贯、所属部队等相关信息。“由于当年战争频繁,部队行踪不定,后来各部队又多次整编,烈士们的信息一直未能搞清。”这在万亚洲和广大村民心里一直是个遗憾。
帮助烈士找到亲人,是对烈士最好的尊崇。为了让革命烈士早日“归队”,2023年3月初,射阳县成立了由县人武部、县委宣传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县融媒体中心等单位人员组成的烈士寻根小组。
“我们辗转无锡等地,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按照已经求证的线索,射阳寻亲小组在网络上多番搜索资料,找到了当年的部队是传承下来的现某部红军旅。如何才能找到这支部队?寻亲小组先后打电话给10多位战友寻求帮助。
一名战友提供的线索是北部战区,联系上了北部战区机关后,他们告知某部红军旅后来的部队,已经转到现中部战区某红军旅。随后,寻亲小组又联系上中部战区机关相关部门,他们告知某部红军旅转隶后又分成了两个部队。几经辗转,寻亲小组最终联系上了83集团军的英雄部队领导。现83集团军某旅首长听了19位无名烈士的事迹介绍后激动无比,表示全力配合让烈士“归队”。
2023年3月29日,部队代表乘坐了10多个小时火车赶到射阳,找知情人核对资料、查看实物、查证史实,经过反复对比,确认了部队番号和战斗时间、地点,双方交战人数和部队的旅史记载完全吻合。至此,射阳县海河革命烈士陵园内19位无名烈士英魂79年后全部找到“娘家”,终于“归队”。
红色沿革、红色记忆、红色风采……走进海河镇烈士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红色文化传习所,这里通过展板的形式,向广大村民讲述19位烈士不畏牺牲的献身精神,激励着广大干群拼搏、奋斗。“我村是全市128个以烈士命名的镇村之一,是一座远近闻名的红色村庄。”万亚洲欣慰的是,经过多年的发展,烈士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是一个宜居宜业的最美乡村。
联合采访组 陶展 姜振军 邱欣泽/文 刘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