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红色记忆

发布时间:2024-12-16 11:29 来源:博物南京

在南京的大学校园,散落着一处处珍贵的革命遗迹。走近它们,听到的是,年轻的生命为国家和民族英勇奋斗的故事。

梅   庵

微信图片_20241216112543.jpg  

东南大学校园内的梅庵。人民网 王丹丹摄

位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西北角,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大学旧址”建筑之一。始建于1916年,为纪念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以其号“梅庵”命名。梅庵是早期南京党团组织活动的重要阵地,是会议、讲习场所和红色革命基地。

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公开资料显示,毛泽东同志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出席会议,并在发言中详细阐述了党团关系。会议通过青年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等一系列决议案,明晰了团组织“永远跟党走”的初心,“为党育新人”的主责,“做群众工作”的本职。

百余年来,梅庵见证青运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如今已成为年轻学子们重要的学习、打卡地。

东南大学大礼堂

微信图片_20241216112609.jpg  

位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大学旧址”建筑之一。

抗日战争中,它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基地。“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多次在此举行,救亡的呼声响彻礼堂内外。

1947年,“五·二〇”运动前夜,宁、沪、杭等十六所高校的联系会议在大礼堂举行,它见证了这场以“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为口号的学生运动。

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 

 微信图片_20241216112617_副本.jpg

位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北苑内。南京大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五四运动时期,南京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是南京地区爱国学生运动的中坚力量。20世纪20年代初,一批共产主义先驱就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大学的进步师生始终站在爱国民主运动的前列。

为了永远缅怀革命先烈,1982年在南京大学成立八十周年之际,师生筹资建造了这座革命烈士纪念碑,碑身正面写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镌刻谢远定等21位烈士简历。这21位烈士是南京大学校史上(包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时期、东南大学时期、中央大学时期、金陵大学时期、南京大学时期)牺牲的烈士中的代表。

晓庄革命烈士纪念碑

微信图片_20241216112635_副本.jpg  

位于栖霞区晓庄行知路1号行知园内。1927年3月,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北郊崂山脚下,创办了“生活教育”理论的第一个试验基地——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师范)。1928年,晓庄师范建立了党支部和共青团组织,领导学生参加革命活动,一些进步师生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逮捕和屠杀。

1951年3月15日,南京晓庄师范24周年校庆时,全校师生员工为纪念晓庄英烈,在陶行知墓地附近建了一座纪念碑,1997年学校又予以重建,并由晓庄校友张劲夫题写碑文“晓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底座写有十位英烈的姓名和生卒年月。

这些遗迹承载的革命精神和红色传统,不断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担负起时代使命,在开拓进取中成就青春梦想。

【责任编辑:吴慧慧】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