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蕴藏着丰富的育人素材和价值。近年来,省委党史工办高度重视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会同省委教育工委,加强联系协作,用好江苏丰富的党史资源,聚焦青少年这一重要群体,积极发挥党史第二课堂作用,在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党史教育,全方位引导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方面取得了扎实成效。
整合资源、共同发力。与省教育部门建立常态化联络协调机制,推动资源整合、上下联动,促进全省大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纵向有序衔接、横向有效贯通。共同形成《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专题调研报告》,为推进党史“三进”谋划方向。强化与党史教育基地、红色纪念场馆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各方职能作用。2024年,省委党史工办在南京理工大学举行全省党史部门党史学习教育“七进”活动启动仪式,进一步引导学校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引导干部师生把学习党史作为必修课和常修课,再次掀起了党史学习教育的热潮。
南京市小学组织学习《奋进的江苏 更好的日子》江苏党史知识挂图
突出特点、精准施策。从青少年学党史的根本目的出发,找准党史进教材的切入点,坚决做到方向明史实准。在此基础上,发挥地方红色文化特有的地域亲和优势,编写《中共江苏地方党史讲义》,为思政教学提供鲜活教材;编写适合大中小学生阅读的党史普及读本,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阅读活动。指导举办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金课”建设暨“元融合:革命文物+大思政课全国百馆百场讲坛”,汇聚70余家单位的150余名专家学者、代表参加活动,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高质量发展。在重大党史节点,制作反映党的光辉历史和党史基本知识的挂图,推送至全省大中小学校,组织学校宣传展示;世纪风采杂志社赴多个学校开展“学刊用刊 党史进校园”活动。市县党史部门在历史、思政学科教学之外,通过跨学科教学,将党史教育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中。
中小学生在“奋进强国路 建设新江苏”——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图片展主视觉展墙前打卡留影。闻涵摄
着眼创新、融合发展。制作“江苏党史学习教育地图”智慧云平台,整合全省党史教育基地、省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教育资源。上线“新四军在江苏的光辉足迹”专题,为20余家省党史教育基地制作VR展陈,营造沉浸式在线参观体验。打造“永不下课的党史课堂”,通过“名师空中课堂”等平台,开展党史实境课堂及寻访打卡活动,形成联动育人的江苏“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筹办“奋进强国路 建设新江苏”——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图片展,组织学校师生参观学习,通过了解新中国历史、感受发展成就,加深新时代青年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与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等单位共同举办“寻迹·循迹——江苏省红色文化青少年游”,运用江苏丰富的红色场馆资源,通过组织红色线路研学、开展主题征文等方式,引导大中小学生重温新四军浴火重生、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上完成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必修课。
持续推进、务求实效。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思想发展规律,推动党史教育融入不同学段,让党史学习教育展现出更加可亲、可近、可爱的青春样貌。成立由党史专家、青年骨干、“五老”组成的党史宣讲辅导团,打造一批党史精品辅导课程,有针对性开展宣讲活动。开展省党史教育基地挂牌进校园活动,积极营造红色校园文化氛围。在全省开展“薪火照新途 筑梦向未来”“大思政+”中学生涯嘉年华活动,用动态影像还原珍贵史料,AI生成沉浸式打卡探馆,将思政小课堂与生涯实践大课堂有机结合。推动各地各高校举办“行走的大思政课”系列活动,把思政课搬进红色场馆,打造党史育人新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红色场馆志愿讲解服务等活动,以青少年视角讲述红色故事,促进学生从“党史学习者”向“党史宣讲者”的转变,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党的历史的认知认同。督促指导全省大中小学利用清明节、国庆节、国家公祭日等重要节点以及毕业典礼、青春礼、成人礼、升国旗、入团入党等重要仪式,引导青年学生在党史学习中坚定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历史自信。
通过这些举措,在青少年心中广撒深播“红色种子”,一个个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将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