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蛇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在博物馆里过大年,也成了新年俗。一些热门博物馆出现了预约难和一票难求的现象。“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如何为广大游客打造高质量的博物馆体验之旅?从事文博工作35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给出了答案:让网红“文博热”走出“长红”路,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精神根脉。
全国人大代表宋燕
“最美落地窗”换上生肖装
走进六朝博物馆,阳光透过大厅的玻璃顶,在地上洒下美丽和谐的光影,与历史相宜,与文化相融。大厅内,身穿豆青色工作服的“六朝青”志愿者在为游客们讲解。
“202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我向总书记报告时讲述了一扇窗的故事,就是三楼的这扇落地窗。来馆内参观的市民游客,总会到这里打卡拍照。”宋燕说。
最美落地窗
如今,落地窗上贴上了火红的窗花。“从前人们在这里看窗外的高楼大厦、层林尽染,现在看的是热腾腾的年味。”今年贴上的“巳巳如意、蛇来运转”剪纸,让现代设计与传统生肖在玻璃上相拥,如同这座城市的气质——古老血脉里永远流淌着新鲜的生机。
从1989年进入南京市博物馆工作,到2014年调入六朝博物馆,到如今成为南京市博物总馆副馆长,宋燕见证了南京乃至全国文博事业的蓬勃发展。
“平均每1.2天新增一座博物馆。”宋燕报出的一串串数据,跳动着具象的时代刻度:全国备案博物馆数量从2012年的3866家跃升至2023年的6833家,南京的等级博物馆已达19家,其中10家在2024年完成提档升级。这些数据像一块块拼图,拼出的是“博物馆热”背后持续十余年的文化基建浪潮。
让“文博热”走出“长红”路
人流量的热度终要落在人的体验里。今年春节,江苏博物馆650万人次的客流中,南京贡献了70.3万人次。当人们还在感叹“文博热”的流量走高,宋燕和同事们已把目光投向更深处:“观众要的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思想的共鸣。”
面对观众对博物馆参观需求越来越多样化,渴望在思想性、观赏性、审美性上获得更高享受,宋燕认为,“博物馆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广大游客打造高质量的博物馆体验之旅。让‘文博热’走出‘长红’路,用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民族精神根脉。”不仅要持续地提升陈列展览、公众教育、文创开发、文化传播及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水平,同时要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体验和服务,讲好文物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宋燕提出来的《关于建立无差别、更包容的国际旅游支付服务体系的建议》《关于将“儿童友好型博物馆”列入“儿童友好城市”发展规划的建议》等,均得到了答复和办理。
“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比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走进中国的博物馆。现在,在六朝博物馆可以支持电子支付、现金和POS机支付,多元的方式不断提升游客的支付体验。”宋燕说,《关于建立无差别、更包容的国际旅游支付服务体系的建议》由中国人民银行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协办,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专门电话回复沟通,人民银行作为牵头单位和外交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合作建立了相关机制,持续提升支付便利化,特别是重点支持文旅场所消费者的选择权。
《关于将“儿童友好型博物馆”列入“儿童友好城市”发展规划的建议》由国家发改委主办。国家发改委汇总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住建部的意见。目前,相关单位正在指导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开展儿童友好型博物馆的建设标准制定。“同时全国儿童友好试点城市积极推进儿童友好博物馆的建设,比如完善博物馆的空间设计的功能、展陈等。”宋燕说,南京市博物总馆部分场馆已先行一步,尝试在灯光、解说词、展柜高度等诸多细节贴合孩子们的视角。
宋燕和讲解员、志愿者们交流
呼吁让更多高校博物馆“被看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宋燕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加强对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去年,宋燕还提交了一个《关于加快推进“中山陵及其附属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该建议由国家文物局主办。“让我特别高兴的是,2024年12月30日,国家文物局已同意将‘中国现代建筑先驱代表作(中山陵及其附属建筑)’项目列入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今年两会,宋燕准备的建议仍然是以文博工作为主,比如关于进一步发挥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建议。宋燕告诉记者,中国的博物馆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藏在”高校里的博物馆。2024年6月开始,宋燕和市文联的同事们在南京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下,对南京的高校博物馆进行了整体调研。
“调研发现,南京高校有67个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各有特色,每家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压箱底’宝贝。”宋燕说,2024年9月,“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成立,同时“首届南京高校‘博物馆’联展”暨大学新生“第一课”活动也同步启动,取得了较好社会反响。“基于此,我准备了相关建议,期望全国更多的高校博物馆能更好发挥教育功能,更好赋能城市生活。”
【记者手记】
在落地窗前,触摸文明的年轮
2月14日下午,当我们站在六朝博物馆三楼的落地窗前,春日的阳光将火红的“巳巳如意”窗花映照成一片跃动的光斑。市民游客举着手机寻找最佳角度,将近处的树影斑斓、远处的新街口天际线都定格在手机镜头里。这座被年轻人挤满的博物馆,恰是观察中国“文博热”的一扇明窗。
不仅有出圈的“最美落地窗”,作为文博人,宋燕向我们细数着更多变化——六朝博物馆将六朝食谱复刻成文创糕点,江宁织造博物馆用沉浸式演出邀观众走进《红楼梦》……这些创新背后,是文博界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命题的实践答卷。
作为人大代表,宋燕参与推动的“中山陵及其附属建筑”申遗项目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是国家对现代建筑遗产价值的重新确认。而她今年聚焦的“发挥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议题,也在南京催生实质性突破——“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已经成立,让更多市民走进“象牙塔里的珍宝库”。
我们离开展厅时,网红窗前仍热热闹闹,一群身穿汉服的“00后”们在这里打卡。或许这就是新时代博物馆——当政策供给与文化需求同频共振,当千年文明遇见技术热潮,那扇连通古今的窗,终将照见一个民族更辽阔的精神原乡。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卢河燕 裴诗语 胡玉梅/文 马晶晶 刘畅 钱念秋/摄
(部分图片来源六朝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