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光芒——雨花英烈主题红色文艺作品展”走进贵州

发布时间:2019-10-20 16:20 来源: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是一个民族的脊梁。南京雨花台,长眠着为新中国成立英勇献身的英雄们。1927年至1949年,成千上万的英烈牺牲在这里,目前已知姓名的仅有1519位。

10月16日,由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贵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南京市红色文艺促进会主办的“信仰的光芒——雨花英烈主题红色文艺作品展”在贵阳美术馆开幕,通过剪纸、速写、油画、书法等近200件艺术作品向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雨花英烈致敬。

雨花英烈 视死如归

雨花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的一处集中殉难地,是闻名全国的革命遗址和红色地标。

大多数雨花英烈牺牲时年龄不足30岁,最小的只有16岁。他们很多出身富裕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有较高的学识修养,不乏艺术天分和才情,是当时最耀眼的青年。

1.jpg

现场参观雨花英烈家书

在拯救国家民族的伟大斗争中,他们舍家为国,舍生取义,成为斗争的勇士、民族的先锋。在面对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他们坚守初心,为了国家和人民,最终选择了流血牺牲。

“只要你愿意写自首悔过书,登报公开悔过,并声明与共产党永远脱离关系,你就可以马上出去!”面对敌人的引诱,牺牲烈士中年龄最小的袁咨桐毫不动摇。

即使双脚被撬断、双臂被吊脱臼,甚至被敌人卑鄙地改了年龄处以极刑,也决不背叛共产党。在灵魂与肉体的双重考验下,无数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用生命践行对党和人民的诺言。

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恽代英曾说:“我们吃尽苦中苦,而我们的后一代则可以享到福中福。为了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我们是舍得付出一切代价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况复男儿失意时。多少头颅多少血,续成民主自由诗。”这是谢士炎的追求。

“革命是我第一生命,我决不退社!”这是郭凤韶的呐喊。

许包野是一位留洋博士。旅欧期间,他在中共旅欧支部的领导下参加斗争。这位在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11年的烈士,在牺牲长达半个世纪后,他的妻子才知道丈夫已长眠雨花台。

……

矢志兴邦,是雨花英烈对国家和民族责任的担当。如今硝烟已散,但砥砺人心的“雨花英烈精神”却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参观艺术作品 解读英烈精神

本次展览展出的近200件作品中,既有雨花英烈在革命斗争中创作并留传下来的弥足珍贵的遗作,也有当代文艺家和青年学生继往开来,用不同艺术手法解读英烈精神、刻画英烈形象而精心创作的作品。

80多年前,雨花英烈将革命记忆和峥嵘岁月寄托在诗文的字里行间、书画的一笔一墨中。透过这一件件作品,可以看到他们丰富的精神世界,领悟到他们坚定信仰的力量源泉。

2.jpg

邓中夏爱情诗《孤鸾曲》,

将革命者的爱情描写得分外浪漫。

80多年后的今天,新时代的艺术家和青年学生们同样用艺术的语言来表达对雨花英烈的景仰之情。

这些作品共同蕴含了对祖国、对人民的由衷热爱;展示了革命文化的精神气质和独特魅力,更体现了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坚定信仰。

3.jpg

洪灵菲写给爱人的信

“雨花台的历史我们都不陌生,但在创作过程中,越深入了解雨花英烈的故事,就越被他们救亡图存的精神深深感动,他们舍生忘死、百折不挠,用坚定执着的信念和奋发有为的行动,谱写一曲曲感人肺腑、催人奋进的正义之歌,他们用鲜血与生命,诠释了共产党员的信仰。”大学生徐刘明珠表示,《策反邓中夏》是围绕雨花英烈邓中夏展开的,描绘的是邓中夏被捕后坚定抵抗敌人高官厚禄的利诱和严刑拷打的场景。

4.jpg

恽代英的诗歌

本次展览还有一封封特殊的家书,它们是雨花英烈身陷囹圄即将告别人世的时候写给亲人们的话。

南京的书法家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以艺术的方式将英烈的家书呈现出来,令每一位驻足于观赏的观众的心灵都受到了强烈震撼。

5.jpg

吕惠生及所书条幅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贵州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包俊宜表示,“以‘信仰的光芒’为主题,把雨花英烈文艺作品和当代文艺家、青年学生解读英烈精神而创作的作品结合起来进行巡展,不同时空的文艺作品交相辉映,这种形式让人耳目一新。”

6.jpg

汪裕先写给姐姐的信

展览开幕当天,不少贵阳文艺家和文艺爱好者来到现场观展。

有观众深情地说:“通过这些文艺作品,我们走进了雨花英烈的生命和生活,走进了他们的心灵世界。他们表现出来的坚定信仰和真挚感情,让我非常感动。这不仅是一次艺术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