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京的一批专家学者以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为出发点,创立了一门独立的地方学——“南京学”。
1946年元旦,山东即墨一座农村小学。几名青年意气风发,站在鲜红的党旗前。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刚念完第一句,一个长相英俊的小伙子就“哇”地一声恸哭起来。
他叫艾奇,18岁,刚参军两年。因为文化成绩出色,已经当上了基层指挥员。
刘伯承、彭冲、江渭清、惠浴宇……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与南京有着说不尽的情缘、说不完的故事。
刚解放的南京,百废待兴,是他们肩负起了建设新南京的重任。
一张张照片,一个个故事,我们感受到的是信仰的力量下,这些老一辈革命家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风范。
2020年南京市第一批“新时代好少年”评选结果日前揭晓,50名优秀少年上榜。
一面飘扬的红旗,黄色锤子和镰刀在微风中时隐时现,旗裤上标着“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几个大字;
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小号手,头戴八角军帽,腰挎手枪,昂首站立,迎着朝阳吹响前进的号角……
这是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拍摄的名为《抗战之声》的照片,后来成为《西行漫记》一书的封面。
从此,《西行漫记》流传到哪,军号声就吹到哪里,无数中华儿女在它的激励下,奔赴抗日前线。
少有人知的是,“小号手”还曾和南京结缘。
上周江苏省第二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复赛完美收官。经过评审团的紧张评审,江苏省第二届红色故事宣讲大赛决赛入围选手名单火热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