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宪兵司令暴怒 “蓝小姐”和战友们

1933年2月12日清晨,黑云密布,寒风刺骨,南京瞻园路,国民党宪兵司令部看守所内,戒备森严。天刚蒙蒙亮,几辆卡车从看守所里开出,呼啸着驶向城外的雨花台。

对国民党在此屠杀革命者,周围赶早市的老百姓早已司空见惯。

可是今天不同,从卡车下来的21个“犯人”,个个身穿呢子军装,步履铿锵坚毅。

南台巷3号 “红色细胞”在这里壮大

      1990年8月4日,一位老人走了。

  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赵朴初泼墨写下挽联:“相知始自救亡时辛苦难民营曾助我百千万事,老去不忘尝胆语澄清天下志乍回头五十三年。”

  遗体告别仪式当天,大雨滂沱,从南京中华门到石子岗殡仪馆,六里多的路途上,千百人趟水而行,只为能再看他一眼。

用生命守护生命 朝鲜战场上的白衣战士

有一群人,不拿武器却穿梭在战场的每一处角落,有人称之为“白衣天使”,他们却说自己是战士。

1950年底,在抗美援朝热潮中,南京成立抗美援朝志愿医疗团,前后共有五批团员陆续开赴前线。


“你们要好好想一想” 邓中夏的最后时刻

1933年5月15日,邓中夏在上海法租界被捕,不久,因叛徒出卖,被解往南京宪兵司令部拘留所。

 邓中夏是我党创建初期的著名工人运动领袖,在党的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任江苏省委书记,负责上海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工作。


杀开一条血路 苏南新四军的绝地反击

“天苍苍,水茫茫,石臼湖上是家乡。家乡处处起歌声,唱到东方现朝阳。”这是写于1943年春的《石臼渔歌》。

 然而,这一年,这份祥和却被打破了。

1943年4月12日凌晨,国民党顽军大举进攻在溧水一带的新四军苏南党政军领导机关,企图制造出第二个“皖南事变”。

九歌传四海 与聂耳齐名的文化战将

聂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曲作者,家喻户晓的人民音乐家。

而在我国现代音乐史上,还有一位革命音乐前驱,却很少被人提及。

他就是张曙(原名张恩袭),周恩来曾高度评价他:“张曙先生和聂耳同为中国文化战线上的两员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