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稳妥地做好景区疫情防控,合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旅游需求,结合景区实际,现将南京总统府景区有序恢复对外开放。
1941年7月,盛夏。
南京白下一户姓姜的人家,来了个投亲的“堂侄女”。
她自称姜秀琳,二十岁上下,高个子,大眼睛,一袭旗袍,大方得体。
当天,她便住了下来。
人们不知道,就是这个年轻的姑娘,前不久还是新四军战士,在根据地领导武装斗争。她来南京,是受江南区党委(由苏皖区党委改组)派遣,领导南京的地下工作。
姜秀琳自然只是化名,她的真名叫舒诚。
7月25日下午,“文博之夏”夏令营在南京奥林匹克博物馆和南京云锦博物馆共同开启。
7月21日上午,国交中心以外服支部、对外交流支部、综合支部联动方式,开展以“弘扬雨花英烈精神、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主题的党日活动。
7月24日,省文艺创作题材库正式启用,包括常州三杰、雨花英烈丁香、邱海波及其重症医疗团队等10个重点题材发布。
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大厅北壁上,有一块大理石纪念碑,镶嵌着一位年轻人的铜像,戴着圆框眼镜,理着寸头,眼神睿智坚定。他,就是雨花英烈施滉。
江和全地区横跨江苏、安徽两省,包含了江浦(现属南京浦口区)、和县、全椒及巢湖的部分地区。
抗战期间,它与侵华日军大本营、汪伪政权“首都”所在地——南京,仅一江之隔。
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特殊的斗争形势。
1940年5月,中共江和全工委成立。盘踞于此的日伪顽三股势力各怀鬼胎,勾结反共。
这是一幅水墨画,画中傲立风霜的寒梅含苞待放。
这幅画,不在美术馆里,不在收藏家手中,它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因为,画的作者——师集贤,是一位雨花英烈。
他赤诚的救国为民之心,百折不回,用鲜血和生命与黑暗抗争到底,为后人铺垫通向美好的路。
1921年的开学季,国立东南大学门口伫立着一位身穿长衫的年轻男子,背着行囊,手拎藤条箱,久久地凝望着校牌。
这是一年级新生宛希俨,他憧憬着在这座校园里求知进步、报效国家。
确实如他所愿,短短几年时间,他迅速成长为中共南京地方组织早期领导人,领导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点燃了南京的“星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