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江宁县是新四军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8 年六七月间,新四军第一支队由皖南开赴苏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江宁县东南部以郭庄为中心的江宁、溧水、句容三县交界地区,建立了中共江溧句县委(后改为中共江宁县委)。其间,先后有江宁县抗日民主政府和新四军的邰贤聚等十几名同志,在江宁的上合、西城、祝庄等地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抗敌斗争中英勇牺牲。新中国成立后,江宁县人民政府为纪念抗日牺牲的烈士,于1977 年在土桥乡柏墅村修建烈士墓,内有邰贤聚、周建平、周喆(女)、李贯一、程水泉、周志明、纪耀会和新四军龚绪祥排长、李延井班长等9 名烈士。1978 年,又将在抗战时期牺牲的邰贤金、孙志金以及新四军杨班长(名字不详)等5 名烈士移至该陵园,并修建了抗日烈士纪念碑。土桥烈士陵园由1 座纪念碑和11 座烈士墓组成。纪念碑用红色大理石镶嵌,高10 米,上面镌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 个大字。
2015 年,江宁区根据群众反映,汤山街道辖区原解放军八三医院的后山有一片坟场,可能会有零散的烈士墓穴。区政府请汤山社区组织人员对后山的灌木及杂草进行清理,依据墓碑辨认确定了31 穴烈士墓群。由于当年掩埋时,很多墓地没有资料、没有遗物、没有墓碑,因此核实墓穴主人难度很大。为全面掌握这些被安葬人员的准确信息,工作人员逐村逐户走访当地老人、老优抚对象、老村干部等知情人,查阅了大量文字资料。经过严格审核,最终确定了此处被安葬人员大部分为原八三医院收治的解放战争时期从前线受伤后转移到后方的人员,在医院因伤势过重而去世。在征得原八三医院的同意后,区政府投入10 万元,对安葬在此的31 穴零散烈士墓进行了迁移。按照就近安葬的原则,在刚刚改造完成的土桥烈士陵园再次投入30 万元扩建墓园,将迁移来的零散烈士集中安葬在此,让烈士入住“陵园之家”,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安慰烈士的后代。土桥烈士陵园于1979 年4 月1 日被江宁县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83 年6 月被江宁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