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园新村纪念馆举办职业体验活动

发布时间:2020-01-17 13:30 来源:

梅园新村纪念馆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传承红色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在做好阵地讲解接待的同时,还为广大青少年群体提供了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机会。

1月5日上午,南京市第九中学高一(5)班的12名同学来到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参加了“职业体验活动”。在国共南京谈判的特殊历史背景下,重返历史现场,学习和体验中共代表团中报务员和编译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一方面了解国共谈判历史事实,学习并传承周恩来精神;另一方面实践体验梅园新村纪念馆内工作人员的职业内容,了解到红色纪念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在梅园新村纪念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首先参观了国共南京谈判史料陈列馆及梅园新村30号、35号和17号三处办公原址。参观完毕后,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周恩来图书馆会议室开展实践活动。

微信图片_20200117164855_副本.jpg

体验“南京谈判”隐蔽战线

报务员活动

报务员是特定时期存在的职业,为我党情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活动中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根据密码本破译电码,破译最快者带领着队员们履行报务员职责。同学们按照任务卡指示,对纪念馆安全,文明等相关情况作出反馈。

“永不消逝的电波”——

摩尔斯电码社教活动

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政府进行了为期十个月的和平谈判。现如今,梅园新村纪念馆内陈列的一台BC-610型大电台就是当时中共代表团与延安联系时使用的。当时他们所常用的便是摩尔斯电码,这是一种时通时断的信号代码,通过不同的排列顺序来表达不同的英文字母、数字和标点符号。由于它有精简、成本低、高效率的优点,即使在通讯高速发展的今天,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活动开始,讲解员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电码以及摩尔斯电码的破译技巧,由同学们模拟“中共代表团抄报室”的工作人员进行《新华社通讯稿》新闻的电码破译工作。

“梅园新村三小时”

红色故事宣讲

故事讲述了1947年中共代表团被迫撤离南京前夕,中国新闻社老记者王孚庆作为《南京人报》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前往梅园新村作最后的采访。如今虽然时代不同,但这篇新闻旧话仍有着现实意义,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个新闻记者所应有的历史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再现“南京谈判”期间党刊

《新华社通讯稿》体验编译员活动

在“南京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新闻组的同志冲破重重阻碍,每天连夜通过电台译编揭露国民政府假和平真内战的目的,编发《新华社通讯稿》刊物。同学们首先收听了一段新华社电讯,在了解新闻内容的基础上对新华社通讯稿进行完善和编译。由同学们亲手编制好一份当年发行的“新华社通讯稿”。

根据《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的定义,博物馆、纪念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机构,并向大众开放。收藏、研究和教育,是博物馆、纪念馆的三大基本功能。通过职业体验与实践,同学们了解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主要社会职责:紧跟时代,不断挖掘、弘扬、传承周恩来高尚的品德、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风范,彰显红色场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微信图片_20200117164915_副本.jpg

【责任编辑:】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