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会“说话”,思政课动起来!

发布时间:2025-04-22 10:17 来源:紫牛新闻

在博物馆里上思政课,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近年来,常州市不断探索“大思政课”建设新路径,将课堂从教室延伸至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所,打造“沉浸式”“互动型”思政教学新样态,让文物开口“讲故事”,让思想润物无声地走进学生心中。

如今,在常州,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正在一件件文物、一个个展陈中理解文化根脉、感悟时代精神,树立理想信念,点亮人生方向。

双进1.jpg

一件文物,一堂思政课:校园博物馆成新阵地

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一座“延陵春秋历史博物馆”静静坐落校园。这里不仅收藏了淹城出土的独木舟等300多件珍贵文物,更是学生们常态化开展思政学习的“第二课堂”。

该校将馆藏开发为五门校本课程,如《春秋文物鉴赏》《家书传情》《常武历史名人寻踪》等,让学生在鉴赏中识史明理,在追寻中坚定信仰。

“我们不是简单地把思政课搬进博物馆,而是让博物馆真正参与到学生的精神成长中。”学校负责人介绍,在课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文物背后的历史知识,还会通过讲解、创作、演绎等形式参与其中,提升文化认同与使命感。

这种教学方式,既打破了学科壁垒,又为学生带来沉浸式学习体验,实现“思政有温度、课堂有深度”的育人目标。

双进2.jpg

跨学科融合:不止“道德与法治”课的专属

在常州市三井实验小学,“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早已不是道德与法治课的“专利”,而是语文、科学、美术等多门课程共建共享的成果。

学校与常州博物馆、市教科院等联手,打造了“主题链式课程+实践体验”的课程体系。孩子们走进抗战纪念馆、科学技术馆、新四军纪念馆等,通过实地参观、专题阅读、展板设计、口述采访等形式,多角度感受历史与信仰。

“我们要让每一次参观都不是‘打卡’,而是真正进入角色、进入情境。”该校耿吉倩老师说。

近年来,学校还多次参与全省“博物馆课程”示范展示,学生以“小小讲解员”的身份,传播历史文化的种子。2024年,学校的“馆校协同育人”项目获评全省基础教育优秀创新案例。

在常州市第五中学,学生更以课题研究者的身份,调研提出《关于深化馆校合作,打造特色博物馆课程》的方案,荣获共青团中央表彰,成为“学生参与课程建设”的生动样本。

常州博物馆党支部书记施建刚表示:“学生们在博物馆里不只是看看展品,通过馆校合作,让他们能听懂背后的故事,把这些故事变成自己的收获,让历史真正‘走进’课堂。”

常州博物馆副馆长路亚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今常州博物馆和学校等单位的合作已经从1.0版本的“育课”、2.0版本的“育项目”升级到3.0版本的“育人”。“以我们和三井小学的合作为例,绝不是简单的博物馆提供场地或者展品,而是真正将课程放进博物馆里,用好博物馆的各项资源。”他坦言,如今井小学生能够按照计划以班级为单位走进博物馆,开展教学活动,而不是简单的“打卡游”、“贴标签”。“参与项目的老师也能够长时间浸润在博物馆里,和馆里的工作人员共同开发、打磨课程。”

双进3.jpg

走出展馆,走入社会:知行合一浸润成长

在星河实验小学,“听、说、读、写”四维融合的学习评价体系,让“博物馆里的思政课”不止于参观,更强调行动与反馈。

孩子们曾在常州市民俗博物馆体验传统纺织工艺,又在科技馆围绕“科技报国”设计展览。围绕“和平主题”,他们在抗战纪念馆旁展开宣讲,倡导文明社区建设。

课程还邀请场馆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备、共授课程,打造“馆校共同体”。“孩子回家后滔滔不绝地讲博物馆故事,比课本更有感染力。”一位家长表示。

正是这样一系列接地气、润心田、有温度的课程设计,让思政教育真正做到了“见人、见物、见精神”。

从课程创新到系统建设:思政课的常州表达

不仅是个别学校的尝试,常州正系统推进“馆校协同”工程,构建全市思政教育一体化新格局。

从常州大学发起“百校百馆联盟”,到觅渡桥小学打造“重走秋白路”研学品牌;从教科院附属初中“江南燕”北上研学,到各级各类学校与地方文化场馆的深度联动,“思政课”已不再是一节独立的课程,而是一种贯穿校园文化、社会参与、家庭支持的教育生态。

“我们希望让思政课活起来、动起来,让价值引导自然生长。”相关负责人介绍,常州将持续推进“展陈进校园”“流动博物馆”“文化讲师进课堂”等新机制,建设覆盖城乡、贯通学段、连接现实的“大思政”体系。

思政教育不只是灌输知识,更是唤醒内心、点亮精神。常州“博物馆里的思政课”探索,正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把理想信念的种子播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在一件件文物里,在一次次参观中,在一声声讲解后,学生们不仅看见了历史,也看见了更广阔的未来。这场立体多维的“课程革命”,正以文养德、以史育人,让思政课更有深度、更具温度,也更能抵达人心。

【责任编辑:吴慧慧】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