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闪光,子弹上膛,挺起胸膛开入敌后战场,别了,三年的皖南……”这是歌曲《别了,三年的皖南》的歌词,由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创作于皖南事变前夕。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九千余人奉命北移。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七个师约八万人的突然袭击,皖南事变爆发。
皖南事变三烈士墓
新四军战士英勇拼杀,血战七昼夜,终因弹尽粮绝,遭受重大损失。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袁国平在茂林战斗中英勇牺牲。
项英:一生只与儿女团聚12天
由于投身革命事业,项英与夫人张亮聚少离多,女儿和儿子出生时,也都没能在场。直到1938年9月,项英前往延安参加六届六中全会,才第一次见到当时已经八岁的女儿项苏云以及两岁的儿子项学诚,这是他一生中同儿女唯一的一次团聚。
当项苏云见到项英时,只是瞪大眼睛看着,“爸爸”两个字却堵在嗓子里吐不来。她已经八岁了,却是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爸爸,她只觉得眼前的人,既熟悉又陌生。
接下的日子里,项英一直与儿女待在一起,帮他们洗脚、洗脸,接送他们上学,熟悉之后,项苏云和弟弟自然而然地叫了“爸爸”。
12天后,项英离开延安前,返回华中抗日前线,项苏云万万没想到,这次离别竟是永别。后来,她在回忆父亲时深情地说道:“父亲把一生的父爱,都在12天里面给了我们。”
周子昆:被叛徒杀害于蜜蜂洞
周子昆参加过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上过井冈山,走过长征路,是一位新四军传奇将领。
在皖南事变突围战中,周子昆与项英等人成功突出重围,隐蔽在泾县茂林蜜蜂洞。山洞狭小,因此只住了四人:项英、周子昆、警卫员黄诚以及军部副官刘厚总,其他人员则住在半山腰的草棚里。
刘厚总在湘南打过游击,个头高,力气大,枪法又准,深得大家的信任,谁都没想到,他已心生叛意。
当时,国民党部队正四处搜捕新四军官兵,众人一时难以转移,只得在洞内隐蔽一段时间。当地的农民纷纷自发为新四军送饭,他们和山上的战士们约定了信号:树上如果挂着白布就是有情况,不能送饭,挂着红布,则是安全的。
3月13日凌晨,大雨倾盆,在众人熟睡之际,刘厚总悄然起身,他想下山向国民党投降。但在下山前,他以风雨声作掩护,枪杀了周子昆和项英,并取走他们随身携带的银元、钢笔和手枪。警卫员黄诚身中三枪,幸运地被抢救了过来。
周子昆牺牲时,年仅40岁,他的妻子何子友正怀有身孕,大女儿周民还不到两岁。
袁国平: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新四军深陷重围时,身为新四军政治部主任的袁国平曾为战士们作突围动员,他悲壮而坚决地说道:“如果我们有100发子弹,要用99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
在后来的突围战斗中,袁国平不幸身中数弹,倒在草丛中,有一颗子弹穿透了他的左胸。当袁国平被军部卫士连副连长李甫及战士们发现时,已血肉模糊。“你们走你们的,赶快突围出去,不要管我了。”袁国平慢慢地睁开眼睛,有气无力地说道。
没有人肯丢下首长,战士们迅速用树枝简单地扎了副担架,抬着袁国平继续突围。在强渡青弋江时,队伍不幸被敌人发觉,密集的子弹扫过来,战士们一个个倒下,袁国平好几次掉进水里,又一次次被战士们救起。
当队伍到达对岸时,一百余名战士只剩下了三四十人,袁国平在过江时再度受伤,身体极度虚弱,他不想再拖累队伍了,在把一个笔记本和七块大洋交给李甫后,袁国平乘战士们不备,竟悄悄摸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践行了他在突围动员时所说的誓言。
新中国成立后,项英、周子昆和袁国平三位烈士的遗骸被移葬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今南京雨花台功德园)。将军之风,山高水长,他们的英雄壮举和革命精神,永为后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