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南京被服厂的工人们正在赶制国旗。 受访者供图
图为刊登于1949年10月2日《新华日报》上关于南京被服厂赶制国旗的新闻报道。 受访者供图
初春的暖阳照拂着大地,朝天宫街道汉西门社区二楼一间活动室里,80岁的老党员刘家麟和一群老同事正在红色布面上绣金色的五角星,一旁的桌子上,整齐堆放着几面已经缝制完成的国旗和党旗。
“我以前就在南京被服厂工作。”刘家麟笑着说。1949年10月1日,1.8万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南京街头迎风飘扬,很少有人知道,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这么多红旗是原南京被服厂近200名职工在36小时内赶制出来的。
身为被服厂的职工,刘家麟一直为此自豪。退休后,住在汉西门社区的他时常给社区的年轻党员们上党课,讲述这段历史。
说起当年的事,刘家麟一下陷入了回忆。他是上世纪60年代进入厂里工作的,虽然没有亲历,但时常听老一辈同事谈起,也看到过当时的照片。
“当时接到做国旗的任务后,厂里的每个人都充满了干劲。”刘家麟缓缓道。
时光仿佛回到了72年前的9月底。开国大典前夕,南京城秋高气爽,处处尽显勃勃生机。9月29日一早,原南京被服厂接到南京市总工会的通知,要求在10月1日前赶制1.8万面五星红旗,庆祝10月1日新中国成立。
很快,装载着500匹红、白、黄布的三辆大卡车开进厂内,为了准时完成这项光荣的任务,职工江宜洲提议,全体职工放弃休息加夜班生产;电工师傅周鸿高2个小时就把裁剪房和车间的30余盏电灯都装好了。
紧张的“会战”开始了。工人们细心地摆好了五星红旗的样板,一次就打好了10张样子,大家分工,裁的裁、缝的缝、贴的贴,白天晚上连轴转,想着这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而赶制的国旗,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干劲。女工许秀兰在岗位上一连干了十几个小时,同事劝她歇一下,她揉了揉发涩的眼睛说,她长这么大,第一次做自己的国旗,心里喜欢得直发慌,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布。
红旗两面的五角星需要严丝合缝地对准,可是一面贴好后另一面总是不大容易对,工人们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主意——在两个板凳中放一块玻璃,玻璃下支起一盏灯,将贴好一面五角星的红旗反铺在玻璃上,灯影一照,另一面五角星可以看清位置,准确地贴上去。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效率。
为了给工人们鼓劲,当时华东军区文工团的战士们也来到了被服厂,为工人们唱歌鼓劲;当年的被服厂党支部委员江佩华手里拿着喇叭,在各个工房里喊口号,嗓子都喊哑了,可心里还觉得不过瘾。
如今,原南京被服厂经过多次变革,更名为南京际华三五〇三服装有限公司。在公司的历史档案中,一直珍藏着一张照片:一群女工正紧张地赶制一面五星红旗,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掩不住的笑容。
1949年9月30日午后,原南京被服厂职工们经昼夜奋战,提前6小时圆满完成任务。10月1日,1.8万面国旗插遍了南京城的大街小巷,飘扬在城市上空。10月2日,原南京被服厂的职工齐聚玄武湖公园,一起欢庆新中国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