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是不可怕的,革命事业一定后继有人,但我死后,你不要过分悲伤,不要为我断送了青春。对我这一对不满三尺的小孩……希望你好好教育他们,继我遗志……”这是雨花英烈周不论在狱中写给妻子的书信,字里行间充满着他对革命的坚贞以及对爱妻、幼子的关爱眷念之情。
周不论,原名周正林。他出身地主家庭,但却非常同情农民。在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思想进步很快,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他毕业回到家乡,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从事党的组织发展工作。1925年,他考入广州黄埔军校第五期,1926年秋跟随北伐军作战。
1927年4月,党组织派周不论回湖南工作,在醴陵从事革命斗争。他和同志们一起办夜校、建农会、打土豪、破迷信,很快,他赢得了南四区广大贫苦农民的信任。起初,农友们尊敬地叫他“周先生”,但他说:“我叫周正林,我们都是革命同志,不要喊我什么‘先生’,叫我‘老周’,或叫我‘正林’,不论叫什么都可以……”有个农民抢着说:“那就叫你周不论吧!”从此,“周不论”这个名字就传开了。
1927年8月7日,党中央决定发动秋收起义。消息传来,担任醴陵四区区委书记的周不论大为振奋。他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把农民自卫军和农会会员集合起来,有组织地开展反对地主阶级的武装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其中最著名的是“南四区之役”。这次战役不仅击溃了敌人3000多人的来犯,还俘获了70多名土豪劣绅和大批枪支弹药。在周不论等人的领导下,南四区的工农武装力量和根据地建设不断发展壮大,使敌人望而生畏。
1928年4月,国民党当局穷凶极恶地血洗醴陵地区。南四区有上千名党员干部和革命农民惨遭杀害,周不论成了悬赏通缉的“要犯”。在当地群众的掩护下,他来到南京继续从事革命工作。然而,醴陵当地的豪绅窃取了他寄回的家信,得悉他在南京的住处后向当局告密,周不论不幸被捕。1930年2月的一天,他在南京英勇就义,年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