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六一儿童节,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西殉难处,一张张稚嫩的面孔透露着喜悦与自豪。
由全省700万少先队员每人捐献一分钱兴建的红领巾广场竣工。设计者、著名建筑专家杨廷宝教授为主体建筑——少先台揭幕。
花岗岩建成的少先台,碑高6.5米,宽5米。碑身正面中心,镌刻着少先队组织的标志——星星火炬;背面刻有碑文,记载了广场兴建的经过。
红领巾广场少先台
倡议:一人敬献一分钱
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最集中的殉难地。
雨花台
“青山有幸埋忠骨,雨花英魂励后人”。南京市雨花台小学、南京市工农小学(现雨花台区实验小学),正坐落在雨花台畔。
这,是一群在先烈身边成长起来的少先队员。
1980年,工农小学迎来一名特殊的校外辅导员——孙以智,她是雨花先烈孙津川的侄女。
2月,孙以智与雨花台小学、工农小学一起,向全省700万少年儿童发出倡议:在这一年的三、四两个月中,开展“向雨花台烈士致敬”活动。
孙以智与少先队员们一起扫墓
倡议要求,每个少先队员和小朋友都要认真学习一位烈士的英雄事迹;懂得和背诵一段烈士的豪言壮语;写一篇学习烈士的体会文章;大、中、小队分别召开一次“向雨花台烈士致敬”为主题的队会……
其中还有一项内容,就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捐献一分钱给雨花台,兴建“红领巾广场”,以表达永远学习先烈、继承革命遗志、誓做革命接班人的坚强决心。
浸透着汗水的七万元分币
倡议得到了全省少先队员的热烈回应,南京市民刘娟就是当年的七百万分之一。
作为家中长女,她带着两个妹妹一起参加了“一分钱捐献”活动。钱从哪里来?三姐妹想到了捡废铁和木头上的废钉子卖。有时,为了取下废木头上的一颗小钉子,她们要用榔头砸上半天,捡到一个螺丝更是开心得不得了。
姐妹三个几乎把一个月的课余时间,都耗在了垃圾场和工地上。最后,三姐妹捐出了一毛二分钱。
无数个“刘娟”用自己的方式加入行动。有的拾废铁,有的缝手套、糊纸盒,有的搓草绳、卖牙膏皮。红领巾们捐出了浸透自己汗水的一分钱,很多学校的共青团员和教师也参加了捐款活动。
少先队员将7万元分币捐献给雨花台
1980年4月4日,南京市3500名少先队员来到雨花台烈士陵园北殉难处群雕像前,代表全省少先队员参加红领巾献款仪式,将7万元分币捐献给雨花台。
1981年6月1日,在掩埋烈士遗体的西殉难处,雨花台红领巾广场动工兴建。
雨花台上少先队员的家
在广场建设的过程中,雨花台区实验小学还组织少先队员们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轮流参与义务劳动,拔除杂草,清理地面碎小石块。
劳动中,少先队员加深了对“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红领巾是烈士鲜血染成的”道理的理解。
少先队员们还去修整知名烈士墓区的墓道,拔草夯土,直到烈士陵园的工人把墓道拓宽,铺上了石砖,往后更加方便群众来凭吊了。他们亲切地称这条墓道是“红领巾路”。
1982年6月1日,正值儿童节,雨花台红领巾广场建成。来自全省各地的40多名优秀少先队员以及全市1400多名少先队员隆重集会,庆贺红领巾广场胜利竣工。
红领巾广场少先台设计图
总平面图
为广场主体建筑揭幕的,是红领巾广场的设计者、著名的建筑专家杨廷宝教授。几十年来,他一直想为孩子们设计点什么,雨花台红领巾广场是他最后一件作品,也是他给孩子们留下的宝贵礼物。
帘幕掀开,花岗岩建成的少先台庄严而肃穆。少先台为单檐三开面对称形结构,碑高6.5米、宽5米。碑身正面中心,镌刻着少先队组织的标志星星火炬立体图案,背面刻有碑文,记载了红领巾广场兴建的经过。
碑身正面镌刻着星星火炬立体图案
碑文如下:公元一九八零年江苏省少先队开展了“向雨花台烈士致敬”的活动,广大少年儿童在学习先烈革命精神的同时,一人敬献一分钱(共七万元),建造“红领巾广场”,以表达祖国下一代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和誓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红领巾广场建成后,前来宣誓入队的少先队员络绎不绝。新入队的同学站成一排,让已经戴上红领巾的同学系上崭新的、鲜艳的红领巾。
大家高扬的手臂,像一排生机盎然的小树苗,在老师的带领下高声宣誓:“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红领巾广场,成了雨花台上少先队员的家。
参考资料:
《南京当代风采》
综合扬子晚报、文汇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