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镐日记。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供图
他本是“前途无量”的军统少将,却弃暗投明加入共产党。他不顾个人安危潜伏敌营,在一次对敌策反中,被特务扣押后秘密杀害,留下妻子和年幼的3个孩子。
他就是周镐,电视剧《潜伏》主人公余则成原型之一,曾任军统局南京站少将站长。他在淮海战役中,冒着必死的风险,策反国民党高级将领。这期间他写下的两本日记,如今珍藏在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是一级文物。
目睹军统腐败,少将弃暗投明
周镐生于1910年,又名周治平,湖北罗田人。1927年,他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步兵科。1943年,周镐任军统局南京站少将站长。
在别人眼里,周镐年轻有为,有着“锦绣前程”。然而,他亲眼目睹了国民政府的腐败,对军统内部结党营私的行为深恶痛绝。在中共地下党员徐楚光的影响下,1946年,周镐成为一名中共特别党员,负责对国民党军队的策反及情报工作。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拉开战幕。11月11日,周镐执行上级命令,带领祝元福等同志,前往国民党第107军孙良诚部策动起义。在王清瀚的配合下,孙良诚于13日投诚,5800名官兵放下武器。
19日,周镐等又接受新的命令,策动国民党第八兵团司令官刘汝明起义。“当时父亲有个很坚定的信念,一定要策反刘汝明。为此,他甚至抱了必死的决心。”周镐之子吴亚平说。
“1948年12月23日,父亲在日记里写道,自己做了一个梦,‘天际破晓,梦见巨棺三具,还有许多人,血水淋漓,一路哭走送丧模样。’”吴亚平说,这多少反映了父亲当时的心理状态,此行凶险,而他义无反顾。
冒着必死信念,策反敌军将领
1949年1月4日,周镐在淮海战役前线写下日记:“……耳、脚都冻伤了,我以十二万分的革命高潮奔向革命的目的。”
1949年1月5日,周镐带领王清瀚、祝元福、孙良诚等7人前往蚌埠策反刘汝明起义。“当天下午,父亲等人行至淮河边,白马突然原地打圈不肯前行,父亲心里一阵惊愕,想起几天前的梦境,顿感不祥。他回头对年轻的勤务兵说,‘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如果我3天还没回来,就把我的日记本交给夫人,照顾好我的家。’说完,头也不回随船而去。”吴亚平说。
直到第7天,周镐还没回来。勤务兵只好凄凉地回到解放区,把日记本交给了周镐的妻子吴雪亚。“当时母亲一人带着3个孩子,我只有4岁,我的小妹妹才3个月。”吴亚平说。
因为孙良诚的“反水”,周镐和王清瀚、祝元福等人进入刘汝明防区时,被特务扣押,解至南京,不久后被秘密杀害。
日记表心声,为革命而献身
“父亲牺牲后,母亲一直将他的日记珍藏在身边。”吴亚平说,“文革”时期,母亲吃了很多苦头。但她始终坚信,丈夫是为革命而献身的,日记就是最好的证明。也正是这个信念,让她的精神没有被摧垮。
1965年,周镐被追认为革命烈士。1989年4月9日,定居上海的吴雪亚到雨花台凭吊时,将周镐的两本日记捐赠给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两本日记封皮为蓝色,线装,保存较好。翻开后有周镐亲笔写下的“备忘录,周治平”字样,并注明日期,一册写于1948年9月23日至11月8日,另一册写于1948年11月9日至1949年1月4日。由于是在战役前线写下的日记,字迹较为潦草,里面还有关于冯玉祥相关新闻的剪贴报。
“这两本日记是周镐在淮海战役期间从事策反工作时写下的,记述了他从事敌军策反工作的艰苦环境和为人民解放事业斗争的决心。日记详细记载了周镐在当时往返于解放区与敌占区,与我军和敌军高级将领接触会见的情况。该日记对研究淮海战役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表示。
如今,在纪念馆内,还可以看到这本日记里的周镐烈士手书。如1948年10月24日,他摘抄下了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注明,“千夫”指敌人,“孺子”指无产阶级人民大众。又如1948年12月14日,他感慨道,“昨又梦被捕,我要求与雪亚见一面,也得不到凶徒的允准,号啕痛哭失声而醒。十死余生,当竭尽全力以为人民事业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