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树凭正在翻阅反映530工程建设的纪念画册。王悦谋 摄
冯树凭获颁的部分荣誉。王悦谋 摄
从东北梅河口打到广西镇南关,从抗美援朝与美军炮弹“赛跑”,到青藏高原建设运输大动脉,93岁的老革命冯树凭,人生轨迹覆盖了大半个中国地图。近日,在省军区南京第十二离职干部休养所,冯树凭接受记者专访,回忆了他在党指引下,转战南北的往事。
战斗当尖兵,人人抢着上
1948年1月,东北野战军解放了冯树凭的家乡河北平泉,不到20岁的冯树凭参了军。刚入伍即参加辽沈战役打锦州,平津战役攻坚天津。因为有些文化,冯树凭入伍后当了宣传员。“爷爷在日本鬼子占领的时候,不愿意让我上日本学校学日本话,接受奴化教育,就开了个私塾教我们,所以我有点文化会写点字。”
天津战役是平津战役最重要的城市攻坚战。此前日本侵占天津时修了不少坚固工事,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到任后又着力加固,宽大的护城河护卫着满是暗堡的城墙。“当时我们一阵排炮,打了半个多小时,万炮齐发硬是将城墙打个缺口,吹起冲锋号,全部都冲锋。”冯树凭跟着尖兵突入城区,“他头里边冲,我紧跟在后边给自己人指路,他一拐弯我就赶快画个路标。”
“敌人就怕我们士气高,我们一边打他们一边跑。什么叫兵败如山倒,我看过真的。”敌人以为固若金汤的天津,我军却仅用29小时就全部解放。这一仗,冯树凭所在的东野39军116师表现突出。该师前身东野2纵5师就以“猛打,猛冲,猛追”出名,冯树凭深受这股作风感染,以当尖兵为荣,“那时候一打仗都要求到第一线去,得不到都感觉没面子。”
打天津表现勇敢,冯树凭入伍一年就入了党、提了干,又随部南下。一路征战都靠两条腿,到团里当见习参谋的冯树凭不仅和大家一样每天行军60里,夜里还要随时保持警醒收发电报、发放口令。越往南走天气越热,北方人组成的部队疟疾流行,冯树凭的入党介绍人就在南下途中因疟疾加爆发性痢疾病故。部队消灭了白崇禧的40万大军,一路打到了广西中越边境。
回顾这段远征,冯树凭感慨道:“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我们从东北梅河口一直打到镇南关,从祖国的北端一直打到南端,返回来又到北端去了。”1950年10月,冯树凭所在的39军北上丹东,“参军就是服从命令听指挥,就是听党的话,党叫打到哪就打到哪!”
双腿跑赢炮弹,作风压倒强敌
至今,冯树凭还记得入朝详细日期。“那是1950年10月19日,为什么记得清楚?因为10月18日是我生日,过22岁生日第二天进朝鲜的。”跨过鸭绿江,冯树凭一下子就感到战争与和平的不同。“我国这边亮堂堂,进入朝鲜就黑乎乎。美军一有亮光就去炸。朝鲜地方不大,平均每天有800架次飞机在空中,你说哪个地方不炸?”
不仅是空军,敌人的技术兵器全方位优于我军。作为四野头等主力,39军在全军装备算是很不错了,但跟美军比则不值一提。“我们连队一个步兵战士,扛日本三八大盖加100发子弹,木柄手榴弹带4个,带三四斤米、一袋干粮,再加上一个小背包,就跟敌人的坦克、飞机、大炮干。”
“人家一个营的装备比我们一个团的装备都强,班排都有像后来‘大哥大’的步话机,而我们主要靠吹哨联系。哈哈哈,敌人就怕我们吹哨——夜里被我们包围,听到吹哨、看到‘山在浮动’,说这是一场中国式的葬礼。”冯老说的这场“葬礼”,是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中著名的云山战斗。此战中国军队在朝鲜首次遭遇美军,冯树凭所在的116师就担任主攻。
1950年11月1日晨,39军侦察兵发现敌阵地有异动。“美军发现可能南朝鲜军顶不住我们,就把南朝鲜军撤下去,把美军骑1师调上来了。他们换防时,我们侦察员看见一车又一车开走,热热闹闹的,感觉敌人可能是要跑,所以我们军长就提前两个半小时进攻。”本来冯树凭所在营是预备队,因计划有变,116师遂一齐攻入云山。突袭让敌措手不及,美骑1师第8团大部及南朝鲜军一部2000余人被歼。“打扫战场第一次看美国人,特别高,躺在地上更长。第一次两强相遇,特别是在互相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是往死里打。”
在云山,冯树凭第一次见到每个美军士兵配发的口粮,有饼干、有香烟,能保证一个士兵战斗一天的热量。“我们只有炒面,大家也埋怨说怎么光有炒面?别的运不上来啊,敌人飞机炸得厉害,所以我们汽车兵开始伤亡最大。”炒面吃多了以后胀肚子、大便干燥,怎么吃也不好吃,“说做个面条吃,但和面它粘不到一起,没办法只能一把炒面一把雪。”
说到吃雪,冯树凭有过深刻记忆。“晚上我们从这个山头攻向那个山头,美军训练有素,炮火根据人的奔跑速度延伸——你在这跑,炮火往回撤,延伸打正好打到你。最后我们得出结论:要拼命地跑,比正常速度超过好多,这样,他打炮不就打到我们后边去了吗?”
“跑到敌人跟前他就没办法了,打也打不过,只能缴枪。”冯树凭回忆,我军俘虏的每个美国兵身上都有“安全通行证”,这是我军用炮弹打过去的宣传品,上面分别用中、朝、英文标明志愿军对待俘虏的政策,有的还印有俘虏兵在志愿军俘虏营愉快生活的照片。
收复平壤、突破临津江、攻克汉城……39军这一系列光耀军史的战斗,冯树凭都是亲历者。“一个单位也好、一个部队也好、一个家庭也好,作风很重要。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到关键时候起作用,所以我们的部队有时候战斗伤亡了一半人,还照样有那股劲儿;只要补充新的战士,还有那股作风。”冯树凭这样总结我军胜利秘诀。
高原建“油龙”,打赢没有硝烟的战争
冯老的日记本里,夹着几朵已经变色的干花。这是近50年前,他参加530工程建设经过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时,在阳面山坡采下的。下山时,冯树凭和通信员相互看看,嘴唇都是乌青,摸摸脉搏,跳到了每分钟120次。530工程2万多名建设者就是在这样的严苛环境中,建成了我国第一条高海拔、长距离、可运输多种成品油的输油管道,完成了世界管道建设史上的罕见壮举。
西藏驻军的补给,原来几乎都靠外界运输,其中运油消耗尤其巨大。“从格尔木坐小车到拉萨是6天半,解放牌大卡车就更慢了。油罐车到拉萨这一路,自己消耗占三分之一,有的车消耗将近五分之二,修管线就是要把这些运力解放出来。”时任输油管线工程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的冯树凭说。
1973年3月,被称为530工程的格拉输油管道开工。工程历时3年8个月,建成管线1080公里,其中900公里海拔超过4000米。“1080公里是通过埋管道的管沟长度反推的。管沟从格尔木一直挖到拉萨,其中560公里在常年不化的我国最大一片冻土地带。”冯树凭之所以对长度记得如此清楚,是因为这是一个团的指战员用简单工具一米一米挖出来的。“挖冻土就像凿石头似的,冻得千年没化过,有机械也挖不动。3000多人挖沟挖出的土石方330万立方米,相当于建设川藏、青藏公路土石方的十分之一。”
工程施工条件极其恶劣。冯树凭回忆,帐篷有时一天要被刮走几回,冰雹、大雨随时就来,有时建设者只能躲在床板下度过夜晚。施工要通过不同的险恶地质条件,需穿过5条较大河流,其中过长江北线源头楚玛尔河,是3月份趁河水结冰施工的。高原的早春,河上零下20摄氏度,且常年飘雪。电焊兵必须跪在冰上焊接管口,时间一长,大头鞋就冻成了冰疙瘩。双腿在刺骨的冰水中一泡,腿上就起不少小红点,用手一按就鲜血外溢。
巨大的海拔差导致管壁承受压力特别高,焊口必须光滑无瑕疵。每到这时,党员总是冲在前。冯树凭回忆,党员芦瑞义逢要下水就一定下水,他焊接了530工程13万余个焊口中的4100个,试压口口都合格,因此荣立二等功。
高原缺氧不缺精神。汽车兵姚丹江平时在格尔木脸都发紫、身体发虚,但他坚持要执行钢管运输任务。第一次出格尔木,到达第一站纳赤台就倒下了,第二次到沱沱河又因吐血被送回格尔木。他在格尔木坚持锻炼身体,第三次顺利闯过了唐古拉山口。高原反应也夺去了不少战友生命。战士黄文祥由于体质较差,连队上唐古拉山施工时把他留在山下,但他多次写决心书要上山。获得批准后,他总是拣重活干,不幸罹患重病,经抢救无效牺牲。“他在弥留之际还一再表示等身体好了的时候,一定参加530工程战斗,该团根据他生前一贯表现,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称号。”
530工程有108位烈士牺牲。在为穿河的炸药包做防水处理时,由于战友操作不当,一个炸药包突然开始冒烟。眼看一场重大连环爆炸事故即将发生,班长蒋科林一边高喊“大家快闪开”,一边扑上去抢救。“结果其他同志得救了,蒋科林光荣献出了年轻的宝贵生命。”冯树凭感叹,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建党百年之际,冯树凭深情地说:“我入党的时候就认为共产党好,坚信党一定能带领中国变好!今天中国发展得这么好,这是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这么多年奋斗得来的。因此干什么都要坚持,认准了就要坚持到底,至死不回头,坚持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