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出走 成就新中国首位女导演

发布时间:2019-03-08 14:07 来源:凤凰网江苏

“磨风艺社的戏剧《娜拉》停演退票,一众导演和演员被捕。”

1935年3月8日,南京各大报纸在显要位置刊登出了这样一则消息,轰动全城。

几个月来,戏剧《娜拉》一直处于舆论的漩涡中,而本剧娜拉的扮演者正是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

“娜拉事件”,改变了这位巾帼导演一生的道路。

南京城南人家的“毛五”

1916年,南京城南的一户回族人家迎来了第四个孩子,是个漂亮的女孩儿。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家主王耀奎是个教书先生,女儿的出生给家中带来了许多欢乐。

王耀奎给刚出生的女儿取名王光珍,小光珍在家中排行老四,上边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但她的乳名却被唤作“毛五”。

因父亲是教书先生的关系,王光珍的手足个个都很有出息:哥哥是中央大学的学生;两个姐姐虽说都从业较早,但都从事着教书的行当,一个是幼稚园的音乐教师,一个是小学的体育教员。

从小受两个姐姐的影响,小光珍文艺体育皆有所长,特别是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1年,15岁的王光珍考进了位于府西街的南京一中高中师范科。这所中学的校园原为江宁府衙的箭道和西花园,校舍古色古香,环境非常幽雅。

在这里,王光珍度过了最为充实的一段时光,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参加了学校的业余剧团“磨风艺社”,结识了一批爱好戏剧的朋友。

1933年10月,由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领导的上海左翼剧盟,派出陈鲤庭和宋之的到南京考察工作,发展力量。

年轻时的王苹

年轻时的王苹

王光珍所参加的“磨风艺社”因由进步学生组成,吸引了陈鲤庭和宋之的注意,于是代表左翼剧盟批准他们集体加盟,并成立了南京分盟。

1934年,“磨风艺社”排演独幕剧《姐姐》。这是一出反压迫的戏剧,导演章泯选中了性格刚强的王光珍。精湛的演技,让王光珍一举成名。

为演《娜拉》丢掉饭碗

1934年下半年,王光珍从一中毕业,在下关的一所小学当教师,40元的月薪在当时是相当丰厚的。然而,安稳的工作并没有让王光珍放弃对戏剧的热爱,时常利用工作之余参加排练。

为了避人耳目,王光珍特地给自己取了个艺名“王苹”。

年底,“磨风艺社”又找上了王苹,希望她参演易卜生的名剧《娜拉》并担任女主角。想都没想,出于对戏剧的热爱,王苹一口答应了下来。

王苹演《娜拉》的剧照

王苹演《娜拉》的剧照

1935年元月,《娜拉》在南京市中心的陶陶大剧院公演了3天,场场爆满。金陵大学、中央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还打算邀请剧组进校为师生们做专场演出。

孰料,国民政府教育部一官员打电话给王苹所任职的学校,要求校方严加处分。校长马式武一向治校严格,闻讯后特地买了票去看戏,回校后便辞退了王苹。

更严重的是,当时的市教育局以“一个戏子岂能为人之师”的理由,通报全市小学不得聘用王苹。

这样一来,王苹的饭碗丢了。王苹那顽固又严守礼教的父亲,原本就不同意她走艺术道路,这次更是觉得大丢颜面。

“不准再走出家门一步,给我等着出嫁吧。”父亲王耀奎把王苹锁在小阁楼里,并下了最后的通牒。

双倍的打击,上了重锁的禁闭,没能使王苹屈服。她拼命哭叫,用头撞墙,不吃不喝,以死来抗争。

王苹因演剧被革职的消息,很快被进步人士披露出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报纸上几乎每天都有评论此事的文章,且大都是支持王苹、谴责马式武和国民党教育当局。茅盾先生更是发表《〈娜拉〉的纠纷》一文,声援王苹,抨击国民党当局。

离家出走全心投身革命

经不住口诛笔伐,有关部门不得不作出让步,由张道藩出面调解,答应帮助王苹解决复职问题,允许她继续参加戏剧活动。

1935 年, 王苹( 右) 在江宁县铜山小学教书

1935 年, 王苹( 右) 在江宁县铜山小学教书

在大年初二的早上,王苹背着家人逃出小阁楼,来到同学介绍的江宁县铜山小学教书。

从这里开始,王苹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1935年10月,在中共党组织帮助下,王苹又一次离家出走,独身北上,投奔革命。随后她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到上海参加宋之的编写的电影《无限生涯》的拍摄,扮演一名歌女。虽然这部影片没有拍成,王苹却由此开始了演员生涯,并与宋之的结为夫妻。抗战爆发后,王苹先后辗转重庆、上海、香港、昆明等地,跟随抗日救亡演剧一队,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演出了《雾重庆》、《大雷雨》、《家》等许多剧目。

王苹( 左) 与周恩来等在一起

王苹( 左) 与周恩来等在一起

1945年国共谈判期间,王苹在重庆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周恩来向毛泽东介绍:“这就是南京‘娜拉事件’的王苹。”

毛泽东连连点头,表示敬佩。

新中国首位电影女导演

全国解放后,王苹被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1950年,又调往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电影处。经过一年的努力,由王苹导演的我国第一部大型军事教学片《河川进攻》完成。

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组建,王苹参与了建厂工作,成为新中国第一个电影女导演。

王苹调到故事片组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该厂第一部故事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1957年亮相银幕的电影《柳堡的故事》,不仅让人们记住了片中那首婉转萦绕至今的《九九艳阳天》,也让中国观众永远地记住了那个眼睛很纯、辫子很长的“二妹子”。

这一切,都应该归功于该片导演王苹。

1957年电影《柳堡的故事》由王苹导演

1957年电影《柳堡的故事》由王苹导演

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相继在《永不消逝的电波》、《江山多娇》、《勐垅沙》、《槐树庄》、《霓虹灯下的哨兵》等影片中大显身手。

1962年,王苹导演的《槐树庄》荣获第二届百花奖最佳导演奖,使她誉满影坛。

离休之后,七十高龄的王苹还担任了我国第二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片《中国革命之歌》的总导演。

1990年12月28日,74岁的王苹走完了她绚烂的一生。

参考资料:《探寻新中国第一位电影女导演的足迹》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