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陶育人”,造就时代“大先生”

发布时间:2021-10-18 08:56 来源:南京日报

1.jpg

  话剧《陶行知》剧照。

2.jpg

  晓庄学校校友、首任党支部书记刘季平的女儿刘爽来校分享红色故事。

3.jpg

  顶岗实习·置换研修为师范生培养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4.jpg

  行知园师德教育馆。

5.jpg

  南京晓庄学院方山校区。

  10月15日,话剧《陶行知》在南京晓庄学院公演。这部由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话剧团、南京晓庄学院联手打造的原创话剧讲述了中国近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一生的故事,展现了陶行知的大爱奉献和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体现了当代晓庄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作为一部校园话剧,《陶行知》的不少演员均是南京晓庄学院的在读学生,他们来自晓庄的12个学院,其中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舞台表演经验。为了演好这部话剧,导演和演员们都下了“苦功夫”。

  “每一位晓庄人都能够从这部话剧中感受到行知先生怀揣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剧中饰演陶行知的晓庄学院2019级学生李雷说,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等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通过演出,他对学校“以陶育人”的模式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厚植行知教育情怀

  构建独特的师德养成体系,开发多个校本课程

  10月11日,该校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历史专业的80名2021级师范生在学院的带领下,开启了拜一次陶墓、读一本陶著、看一部陶行知影剧、观一场陶行知话剧、听一次关于陶行知的讲座、写一篇学陶心得的活动。这是该校每年的“规定动作”——师范生“六个一”师德第一课系列活动。

  学院党总支书记吴鑫介绍说:学院始终将师范生的师德教育摆在首位,强调知行合一,结合“四史”学习教育成果,引导师范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成为“四有”好老师。

  “对于师范生来说,大学阶段是个人知识体系和职业规划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南京晓庄学院,他们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培养学习的能力、思考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还要涵养教育情怀、树立理想、增长见识,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强化为教师教育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稳健、行得更长远。” 该校副校长王本余说,学校坚持以培养“行知教育情怀”为内核,构建师德养成教育体系。

  学校开设“行知”特色课程,如《陶行知教育》《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等,选用“陶行知研究新视野丛书”作为校本教材;构建师德第二课堂体系,如义务支教、志愿服务、师德实践、“行知讲堂”“未来教育学堂”等教师教育论坛系列活动,促进“四有”好老师培养。营造“行知教育”文化氛围。学校与南京市话剧团联系共建,创排陶行知话剧,组建南京晓庄学院行知话剧团。在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之际,围绕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还出版了《陶行知年谱长编》《晓庄师生口述史》;《陶行知教育思想传播史》《承继与嬗变:陶行知研究的学术谱系》等系列丛书。

  学校建立了“行知教育”基地。2020年落成的师德教育馆被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分别授牌“江苏省师德教育基地”、“南京市师德教育基地”,陶行知纪念馆、陶行知墓、犁宫、晓庄革命烈士纪念碑、行知亭、英烈亭等组成的行知园区,成为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师德教育基地的主体。

  师德教育不是纯理论。学校开展“访名师、传大爱”活动,让师范生在杰出校友、优秀教师的教育情怀熏陶中得到洗礼。从2000年开始,坚持20多年的“国旗下讲话”,让师范生在升国旗仪式中,思想受到启迪,品质得以升华。《“国旗下讲话”:晓庄独特的文化景观》获首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薪火相传,使命在肩。”校长张策华介绍说,“行知精神”已成为每一位师生学习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

  践行“教学做合一”

  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师范生每学期都要实习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注重实践是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真谛。晓庄学院通过专业内涵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全过程实践体系,推进协同育人,使得晓庄特色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彰显。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在深情优美的旋律中,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五年级一班的孩子们,不仅牢牢记住了晓庄英烈姚爱兰等革命前辈的感人事迹,而且激发起了争做“时代红娃”的决心。这是今年暑假前夕,晓庄学院2018级小教文(6)班师范生倪倍琳顶岗实习时的一个场景。

  该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坚持以“直接经验的获取与反思性思维的运用”为原则,通过更新教师教育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初步构建起“五段-台阶递进式”实践性课程体系。

  “上一段时间理论课,实习几周;再上一段时间理论课,再实习几周……”教务处处长陈维维介绍,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不少于18周的实践教育课程。“有了理论,又经过实践,学生对于为什么这么教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还有利于将课程内容与教师标准对接、课程专业团队与行业专家对接、课程考核与中小学评价对接,促进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连通。”

  该校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专业还获得“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称号。

  为进一步深化校地协同育人,2019年11月,江苏省教育厅和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南京晓庄学院”合作协议,明确提出将联合打造包括“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示范区”“江苏师德教育基地”等在内的“一区两中心两基地”。其中“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示范区”已成为晓庄学院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的新平台。目前,晓庄学院已与南京69所学校开展深度合作,聘请基础教育界名师参与师范生培养。

  通过持续深化校地融合,晓庄学院打造出了一批融实践教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职业资格认证与职业素质培养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师傅带徒弟、送教上岗位”的学教交替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边学边做,有利于其在职前更好地习得专业技能,并在走上教育教学岗位后快速成长。多年来,晓庄学院培养的10余万名教师中,已有数百人成长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和教学名师。

  扎根乡村教育

  定向师范生不仅要“下得去”,还要“留得住、教得好”

  在南京六合担任语文教师的邱永妍是晓庄学院培养的首批定向乡村师范毕业生。来自乡村教师家庭的她从小看着妈妈为农村孩子的教育付出,高考时毅然选择了乡村定向师范生。

  “乡村小学都比较缺老师,年轻老师也很难留得住,而我能做的就是回来,帮助我的家乡,帮助家乡的孩子更好地成长。”邱永妍说。

  据介绍,南京晓庄学院秉承陶行知先生乡村教育思想及生活教育理念,关注乡村教育发展困境,以培养地方基础教育优秀师资为使命, 以学校的教师教育办学力量和特色积淀助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率先在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育专业、音乐学教育专业开展了乡村教师教育培养工作,并确立了“统筹规划、整体前进、学科统领、项目支撑”的乡村教师教育特色发展思路,以“教育学”学科建设为抓手,做好办学外部资源协同和学校内部资源协同,使得校内外资源的有效整合。

  “城市导向的职前教师教育,无法让师范生充分习得如何胜任乡村教育、适应乡村生活,这应是目前乡村教师频繁流失的原因之一。”该校教师教育学院负责人说。

  为让培养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近年来,该校深挖行知教育思想,在师德教育、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将乡村教育的培养元素融入课程目标、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扎实做好实境育人。

  该校幼儿师范学院就以暑期支教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进乡村,关爱留守儿童,围绕不同主题进行阅读指导、绘本创作等。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农村幼儿的暑期生活、拓展了课程资源,也让一批批学前专业的学生加深了对农村学前教育的认识,增强了他们对乡村教育的认同。

  “乡村振兴是国之大计,教师教育对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只有投身乡村、深入乡村、了解乡村,才能培养出懂乡村、爱乡村、造乡村的优秀教师。” 该校幼儿师范学院负责人说。

  作为江苏省首批乡村定向师范生项目培养单位,学校已经连续招生了六年,招生师范专业也由最初的4个拓展到10个,2021年招生人数增到590人。目前在籍学生2144人,2020届、2021届共计500余名毕业生已经返乡就业,培养质量受到生源所在地广泛好评。

  奉行大爱精神

  涌现出一大批师德楷模

  潜移默化影响着未来的“大先生”

  “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晓庄学院始终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大爱精神”,一大批老师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全国模范教师陶勑恒,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从1994年一间5平方米小屋和一部电话起步的“陶老师”工作站,已发展成为集心理健康服务和研究于一体的心理健康研究院,被确立为“南京市首批重点新型智库”“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研发基地”“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援助中心(‘陶老师’工作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全国)辅导中心”等,现已成为集热线、面询、网络咨询、流动服务、危机干预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立足南京辐射全省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公益机构。

  “感动江苏教育人物——2018最美高校教师”提名奖获得者、幼儿师范学院院长袁宗金,带领师范生深入数千个留守、流动儿童家庭,为破解留守儿童教育难题提供了成功范例。为让流动儿童有机会安心学习,不会因为经济弱势、文化弱势而受到社会歧视,袁宗金带领教师和学生,深入流动儿童家庭,组建由专家主导、专业支撑、志愿者参与和共青团组织的“四位一体”服务机制。建立社区工作站,实施流动儿童补偿教育;通过家庭,开展“我爱我家”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学校,组织流动儿童观看儿童剧,开展团体辅导;通过社区,组织流动儿童玩转城市,开展系列游戏活动。牵手他们真正走进城市,深入了解城市,认可城市,融入城市。

  2019年,南京市公布9名师德模范,这些都是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南京教育界公认的师德楷模,其中5位是晓庄人。学校被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委员会授予“全国优秀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称号。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这样的‘大先生’同样离不开培养他们的学校、‘先生’的潜移默化影响。”南京晓庄学院副校长刘光祥说。

  该校还积极响应党中央教育扶贫和教育部号召,发挥学校师范教育特色优势,与华东师大、长沙师院、云南师大组团对口支援丽江师专,以小学教育专业的全面对口支援为重点,以“十四五”规划编制、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科学研究、中青年干部队伍建设为平台,促进丽江师专内涵式发展,更好服务滇西北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事业。

  参加省教育厅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首批试点,对接南京市江宁区,针对江宁乡村学校体育美育薄弱现状,利用学校音乐学、美术学、体育学、科学教育等优质专业资源,制定方案,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为乡村师范教育提供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

  该校党委书记陈华表示:“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在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我校深入挖掘校史和陶行知教育实践中的红色资源,将‘四史’学习融入教育教学,持续深入开展‘以陶育人’。我们将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新安小学少先队员的回信精神,进一步发挥红色校史的育人功能,坚定全校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力振兴教师教育,培养‘四有’好老师,造就时代的‘大先生’。”

【责任编辑:曹蔚翔】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