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下个演出季!”4月12日,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圆满落幕。3月15日至4月12日,紫金文化艺术节小剧场单元(第二届)、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南京新剧荟(先行版)接连举办。
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3场展演带来46部小剧场作品,让南京的春天更加文艺。话剧、舞剧、昆剧、锡剧、儿童剧……这场小剧场“风暴”席卷南京,不同剧目、各种题材,百花齐放。而江苏的小剧场更展现了自己独有的生命力,彰显其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和城市生机。
△大华大戏院·群剧场
看见
小舞台、大世界,46部剧46种精彩
“没想到红色题材作品还能这么拍。”4月7日晚,话剧《似是故人来》演出刚刚结束,观众王宇迫不及待地和朋友分享感受。作为戏剧专业毕业的“科班观众”,王宇惊叹主创们的创意,“革命烈士丁香的故事为南京人所熟知,但主创却另辟蹊径,用两代人关于爱情的矛盾来传递‘丁香精神’,十分别致。”
△话剧《似是故人来》剧照
让观众惊艳的远不止这一部剧。近一个月的时间里,46部戏剧贡献了46种精彩。
△皮影戏《花木兰》剧照
儿童剧《到玻璃房去》《三个和尚》《花木兰》《二十四个奶奶》,传统文化里寓教于乐;《油漆未干》《老张的哲学》《哎哟爸爸》,津味、京味、上海腔调,地域特色浓郁;《心灵游戏》《家长会》《半世随园》,戏里戏外感受别样人生况味……剧场虽小,但视野开阔。
△话剧《红色》剧照
△话剧《疾走天使》剧照
话剧《疾走天使》聚焦平日较少受到关注的特殊群体“120急救医生”,演绎他们的生死抉择;柳琴戏《渔歌》敏锐观察“十年禁渔”这一重大主题,通过一户人家两代渔人的命运纠葛,讲述历史变迁;话剧《红色》探讨艺术与思想、艺术与人格,向经典致敬。
△柳琴戏《渔歌》
“小剧场,大舞台,它其实可以拥有很多可能。”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副院长、《到玻璃房去》导演苏珊认为,与大剧场不同,小剧场的氛围更加温馨,表演更贴近观众,很多在大剧场看不到、看不清的表演,在小剧场看清楚了,无形之中让观众对剧目有了更深入的体会,感受和思想都更开放。
听到
欢笑与感动,“难忘这场戏剧之旅”
对于戏剧迷来说,这首先是一场艺术的盛宴。“这个月和朋友看了三场了,一开始只是买了《千年一叹》的票,后来又看了《我这半辈子》《红色》,不同题材不同感受。”观众李惠说,她会记住这个春天,难忘这场戏剧之旅。
△昆剧《千年一叹》剧照
即便只是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演员“说”与观众“听”之间,就构筑了一种难得的缘分,在漫漫人生中留下吉光片羽。
4月3日晚,“老舍”的故事结束,舞台灯光暗下、全场灯光亮起,观众报以掌声和欢呼,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文学青年的成长,现实的冲击、美好的破碎、成长的困顿,都照亮了主人公灵魂的“寻根”之旅。
在该剧编剧、导演黄盈看来,“老舍的杰出除了思想上的睿智和笔端的力道之外,还因为他深深扎根在生活中的那份决绝,还有能从现实中跳跃出来的心怀。”黄盈说,这种写作观实则也是一种人生观,放在当下,同样有意义。
△话剧《我这半辈子》剧照
话剧《我这半辈子》是黄盈职业生涯中的第51部戏剧作品,创作历时6年。他与剧中“老舍”一样经历着苦痛、感动与快乐,从结构到内容,有若干次的推翻和重新铺排,最终将作品搬上舞台。黄盈说,在2023年春天的剧场跟观众相见,是他让“一万个老舍在这个春天复活”的期望。
有些感动推动思考,有些感动热血澎湃。
△沉浸式戏剧《红色记忆》剧照
在南京江北新区红色广场,沉浸式戏剧《红色记忆》让观众跟随剧中英雄人物“亲历”历史场景。观众们也随之热血沸腾,“在孙津川烈士的呼喊下、在王荷波烈士的告别中,革命精神的血脉在我的内心世界偾张。”
生长
从经典到“新经典”,有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4月3日、4日晚,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红色》在南京青春剧场连演两场,将马克·罗斯科的艺术奇妙空间呈现在舞台上,在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紫金杯”优秀剧目展演中惊艳四座。
△王晓鹰
在该剧导演、著名戏剧导演王晓鹰看来,这部剧长演不衰、一直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在于,剧中人物表达出来的对世界、艺术、生命的看法和认识都是不同寻常的,“很好地达到了戏剧艺术的效果,让观众从中看到比自己的生命体验更广、更深、更丰富、更细致的一种生命力。”
昆剧《伯龙夜品》则借由剧中人的故事,展现小剧场戏剧的薪火相传。该剧根据明代著名戏曲作家梁伯龙生平创作而成,可谓是还原了昆曲的“第一剧”和“第一人”。
△昆剧《伯龙夜品》剧照
这部剧由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创排演出,特邀著名编剧张弘撰写剧本,梅花奖得主、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为复排导演,昆剧院第四代青年名家杨阳、徐思佳、孙晶、钱伟等主演。该剧首演于2010年,初定名为《梁伯龙夜品女儿红》,由柯军饰演梁伯龙。2021年,柯军将该剧传授给自己的学生杨阳,并对剧目进行了加工打磨。
尽管在内容上有所创新,但在审美与形式上,《伯龙夜品》仍旧遵循着南昆传统的艺术风格。全剧只有四名演员,涵盖了生、旦、净、末、丑五个行当,恢复了四百年前昆曲角色的设置。演员一人分饰多角,在不同人物的转换之间,展现行当与传统技巧的变化。
空间
深入城市角落,探索小剧场的更多魅力
文博场馆、园林景区、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近年来,小剧场深入南京的各个城市角落,不仅成为人们看剧的新选择,更是无数文艺爱好者成就梦想的舞台。这个春天席卷南京的小剧场“风暴”虽然收尾,但小剧场里的精彩将继续。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江苏已建成各类型小剧场1156个,总座席数约25万个。2021年至2022年,全省小剧场演出总场次近8万场,观众总人数约1000万人,演出总收入近1亿元。其中,南京“金陵小剧场”示范性探索有各类小剧场107个,其中有稳定演出团队并常态演出的达到50个。
“小剧场本来就自带探索性、时代性和市场性,所以我们要坚持‘好剧多演’,推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小剧场剧目,真正把江苏小剧场做成为民、利民、乐民的文化空间。”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高民表示。
文化空间有了,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加强。
青年编、青年导、青年演。自2021年成立以来,江苏省剧本创作孵化中心共孵化推出69部原创小剧场剧本、24部原创小剧场剧目,编剧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其中扬剧《异图·千里江山》、越剧《金粉世家》参加第九届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节演出,话剧《李叔同》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入选第九届乌镇戏剧节特邀剧目。同时省市以及全国优秀院团之间积极联动,给观众带来了很多优秀剧目。
谈及小剧场建设与小剧场戏剧创作之间的互动,王晓鹰认为,小剧场有空间的非常规性,可以引发出非常规的艺术思维、非常规的戏剧创作,特别符合小剧场艺术的创作发展。“小剧场的‘小’,不仅体现在物理空间上,还是一种与大剧场的镜框舞台完全不同的观演关系。小剧场戏剧的创作,要符合小剧场本身的艺术规律,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其应有的独特艺术魅力。”
现代快报+记者 宋经纬 李鸣 王子扬 张文颖/文 王曦 储希豪 顾闻 刘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