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最大的古代考场,今天是座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4-05-14 15:34 来源:南京日报

【博物馆之城 深接触】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朱彦 通讯员 顾蓓蓓

起于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江南贡院旧址之上;立于天下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秦淮河之畔,来南京,到夫子庙,赏秦淮风景,有一个必去的景点——中国科举博物馆。

江南贡院,是中国选拔人才最多、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堪称全世界最大的古代考场。

“十载辛勤变化鱼龙地,一生期许飞翔鸾凤天”,在秦淮河的桨声里,千年来这里迎来送往了数不清的梦想。

2020年,中国科举博物馆被公布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近日,在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指导、博物馆头条统计发布的“中博热搜榜” 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百强热门博物馆专题馆前30”中,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位列第20名。

全国最大科举专题类博物馆,处处见匠心

走进中国科举博物馆,古代科举考试那些事儿尽收眼底。

步入这座全国最大科举专题类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十足设计感。在建筑构思上,为凸显江南贡院中心建筑明远楼,博物馆主体被设计成宝匣,整体沉入地下,整个宝匣就是一个大展品。宝匣顶部是一片约1300平方米的水池镜面;宝匣的底部,是一个方形水池环绕的开放庭院,晴天有日影移动,雨季有水滴涟漪。宝匣的核心是12米通高的魁星堂,暗示科举的内涵。为了更好地表达“经书之盒”的书卷气息,建筑本体外墙饰面采用“竹简卷轴”作为本体区装饰立面,体现出厚重的历史感,视觉上更加震撼。“竹简卷轴”墙面装饰系统由重竹制成,肌理含蓄内敛。科举文化专题展的参观过程别具一格,观众由130米长的坡道环绕而下,感触科举制度1300年的历史。行走坡道途中可以看到一边是竹简堆砌的经匣,另一边是瓦砾垒砌的立体庭院。建筑外墙上的竹简,传承着千年文化的积淀。古朴素雅的青瓦,如片片鱼鳞,有着“鱼跃龙门”的美好寓意。

“无论是建筑的整体设计,还是公共空间的陈列展览,科举博物馆突出了科举文化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联,是专题博物馆领域非常成功的一个案例。”难怪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给予如此高的评价。

2017年中国科举博物馆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量超700万人次,线上传播量5亿余次,粉丝总数45万人,不到4年的时间,便在2020年底,成功晋升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待机”时间最长,说尽古代科举那些事儿

夫子庙丰富的历史底蕴、南京独特的科举文化,使得夜晚到该馆参观、研学的人非常多。据统计,晚上6点到10点,中国科举博物馆每单位时间内的人流量是白天单位时间内人流量的两倍。科举博物馆晚间推出了特色展演如“龙门开启”“贡院张灯”“状元巡游”。

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吴怡介绍,该馆工作日闭馆时间为晚10点,双休日、节假日延长到晚10点半,暑期高峰期间延长到晚11点,是南京乃至江苏的博物馆中开放时间最长的。

展陈是博物馆的灵魂与魅力所在,中国科举博物馆常设展览《文明的阶梯——科举文化专题展》分五大展区、33个展厅,700多件文物将科举制度的前世今生、古代士子“鱼龙变化”的奋斗历程等娓娓道来。因此,它也荣获“第十五届(2017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

在常设展基础上,围绕科举文化、金陵文脉等主题,中国科举博物馆策划推出了《“她”乡遇故知——科举、教育与女性》《流动的科举——大运河与科举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纵马鸣弓,封狼居胥——从武状元到将军的成长档案》《江南文才、贡院春秋》《苟利国家生死以——从南京到新疆:林则徐的十三年》等83个专题特展。

展览还以虚拟演示、场景还原、多媒体互动等项目穿插其中。迎宾大厅入口,多媒体大屏幕中以“村童闹学”“贡院赴考”“号舍百态”“鱼跃龙门”为主题的动画短片,生动展示了古代读书人从幼学启蒙到一举成名的生活画卷。

科第世家厅内,将象征世家荣耀的匾额悬挂于半空,下方设置多媒体触摸屏,观众通过点击屏幕,可追溯每块匾额的历史渊源。观众在细细品读文物展陈的同时,还能直观触摸“历史”——查询同一姓氏、籍贯古代进士的情况,参与科举文化互动答题,挑战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后的各科试卷。

这里为啥是“天下文枢”,进馆一看就明白了

每个双休日的早上刚刚开馆,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便迎来一波又一波的中小学生,到了暑期更是成了家长最热衷的遛娃打卡地。

“博物馆就是一座大学校,可以开阔孩子的眼界增长知识,很有教育意义。”市民王晨艺告诉记者,趁着双休日带着儿子“穿越”古代科举考场,感受科举文化的气息,了解科举制度是怎样建立的,“状元”是怎样考出来的……

“江南贡院鼎盛时期,仅考生号舍就有20644间,明清两代,从这里走出的官员,占全国官员总数的一半以上,仅清一代全国112名状元中,出自江南贡院的就多达58名。”游客陈志远感叹道,“怪不得天下文枢牌匾会立在夫子庙,来到这里算是明白了。”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自2017年开馆以来,累计接待观众超700万人次,开展“状元大讲堂”88期、“状元”系列社教课程2800场,累计注册志愿者2700余人,志愿服务时长超30000小时,策划专题展览83场,文创研发品类2000余种,举办品牌跨界活动200余场,成为全国独具特色的科举专题类博物馆,也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国家一级馆。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副馆长吴怡表示:“下一步,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运营理念,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不断推动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和发展;同时,注重服务质量和服务体验的提升,以及文创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为游客提供更加全面、深入的文化旅游体验。”

【镇馆之宝大揭秘】

庄瑶殿试卷

整张试卷长258厘米、高44厘米、宽10.7厘米。卷首有“第贰甲第贰拾玖名”的字样,内侧有庄瑶中秀才、中举人和参加会试的年份,后附有庄瑶曾祖父、祖父、父亲姓名。当日交卷后,曾由弥封官循例将卷面对折成筒状,用纸钉钉固,以纸糊之,将其姓名封藏,并加盖“弥封官关防”之印,上下各一方;卷背接缝处盖礼部之印。2012年12月,末科进士庄陔兰殿试卷现身山东临沂。庄陔兰殿试卷现身的消息轰动整个科举文物界,勾起了收藏家们对殿试卷的搜寻热情。江苏邳州市的收藏家魏云东先生回忆起曾听说有人收藏了庄陔兰同门祖父庄瑶的殿试卷。他几经周折,找到了庄瑶殿试卷的持有人朱先生。经过山东省收藏家协会会员王敬强,山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潍坊市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孙敬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兰亭奖获得者曹元伟的鉴定,庄瑶殿试卷被认定为真迹。2013年8月,令各位专家赞叹不已的庄瑶殿试卷被转入筹备中的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收藏。鉴于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科举考试中规格最高,考生的殿试卷在阅卷结束之后,都要被锁在皇宫大内存档,流传民间并保存至今的,更是寥寥无几。庄瑶殿试卷得以留存,并辗转收藏于科举博物馆实乃幸事,对殿试卷的解读工作也就此展开。通过对庄瑶殿试卷的深入探究,一个科举家族的无限荣光被揭开。一张殿试卷不仅承载着庄瑶一人及庄氏家族的科举故事,更诉说着中国千年科举制度的严谨规制、漫长历程和深刻影响,科举制度下小人物、大家族的熠熠生辉,为科举这一宏大历程描绘出一幅励志读书、科举为官的社会图景。

清代公车

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博物馆的馆藏二级文物清代公车正记录了科举考生们赴京赶考之路的艰辛。赴京赶考,路途遥远,沿途更是充满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险阻。举行科举考试,主要目的就是招揽人才,因而历朝历代的朝廷和地方官员对于赴京考生相当爱护并给予相应的关照,要么给予路费补助,要么安排公车接送。博物馆馆藏的清代木质公车扶手上插有一面写有“礼部会试”或者“奉旨赴试”之类字样的黄色旗帜,这也就类似于今天我们常说的通行证,黄色在当时属皇家专用,便于赶考举子免除山贼强盗的侵袭,即便是地方官府也不可随意阻拦,这些都确保考生能够安全顺利地抵达京城参与会试。

“状元及第”匾

“状元及第”匾为馆藏一级文物,是清代进士陈初哲因自己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科举殿试“状元及第”一事而立。据《历科进士题名碑录》记载:“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进士一甲三名:陈初哲、徐天柱、陈嗣龙,第二甲五十名,第三甲九十八名。”此件匾额四周饰以镂雕的人物画,上下左右各四幅图景,雕刻精美,画面构图对称、繁而不杂,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


【责任编辑:吴慧慧】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