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友追忆季华老人:他用一生诠释了信仰和初心

发布时间:2019-11-12 13:30 来源:南京日报

res03_attpic_brief.jpg

    “他虽然走了,但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遗产,我们将受用一生……”这是季华的小儿子季压西说的话。季华老人的亲友表示,老人的感人事迹有很多,这些事迹让他们永远怀念。 

    永远把组织放在第一位

    和季华一起在干休所居住的老战友邓德令还记得一件陈年往事。 

    1944年,刚参加革命的季华在部队担任的是会计工作,虽然这份工作不是上战场杀敌,但有时候也会面临生命危险。有一次,季华奉命要将一批部队军饷安全转移。“那时候流通的是银元,积累多了之后重量非常重。”邓老说,那次转移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只能藏在担子里靠肩挑。季华硬是走了几天几夜,躲过了敌人的封锁,把军饷交到了组织手上,“他经常跟我们讲,当时的信念就是‘宁可人死,不少一个银元’!” 

    在干休所所长月明刚心里,季老永远把组织放在第一位。2000年,干休所房屋翻新改造项目启动,需要为几十名工人提供临时食堂。正当干休所为在哪里办临时食堂犯愁的时候,季老主动找到了所领导,提出把他家里让出来,租金一分不要。“当时他的老伴生病,他住在病房陪护老伴。”月明刚说,当时,季老的厨房都被油烟熏黑了,所里提出要简单粉刷装修一下,季老坚决不同意。 

    干休所医生董立新回忆,老干部用药都是全额报销,但季老却只吃一些必需的药品,也从不为子女拿一片药。每次从医院开回来的分包药,吃不完的或者医生说暂时可以不吃的,他都要单独剪开,收集好留存着,下次再开药时,他就会提醒医护人员,“这个药我家里还有,不用再开了”“药费都是组织出的钱,不能浪费”。他病重期间,郑重要求家人:对他不得过度抢救,为组织省钱。 

    坚守一辈子的信仰和忠诚

    干休所原所长蒋斌对季老的印象特别深刻,说他的党性观念和纪律意识都非常强,是一个特别认真、敢于斗争的人。1994年秋天,干休所组织老干部在郊区钓鱼,有位老干部悄悄到鱼塘边的农民菜地里拔了一棵萝卜,放进了自己的包里。季老发现后,当场予以制止,并与那位老干部发生了争执。回所后,老干部党支部召开了党小组会和支部党员大会,大家都非常赞同季老的观点,并一致要求对此进行严肃处理。最后,那位拔萝卜的老干部在全所党员大会上作了深刻检查。“季老就是这样一个有信仰、有原则、有行动的人。”蒋斌说。

    “永远心里放着群众,这是季老一辈子的初心。”干休所职工吕本秋告诉记者,季老去世的当天,家里收到了季老向江苏省慈善总会捐赠2万元的证书;在收拾遗物时,大家才从保姆口中得知,季老曾多次私下资助街道的贫困户和家乡需要帮助的人,前不久还给有困难的一位老乡汇去了3万元。在季老腿脚灵便的时候,他都是亲自拿钱对贫困户进行点对点资助,不告诉家人,不留收据。直到实在行动不便,他才托人帮忙办理,在此之前,没有任何人知道季老曾经捐助了多少。 

    吕本秋说,季老这些年捐助了那么多困难群众和学生,始终坚持不告诉家人、不留姓名、不留收据的“三不原则”。一来他担心留名会给受捐人带来心理压力,二来他觉得为群众做事是一个老党员的本色本分。 

    好家风是留给子孙的“遗产”

    季压西还记得发生在自己小时候的一件事。11岁那年,他因为在食堂打了一份不到3毛钱的芹菜炒肉丝遭到父亲的训斥:“你小小年纪,打的菜是当天最贵的一份菜,怎么能这样贪图享乐呢?” 

    其实,那时季华每个月的工资是148元,吃一顿饭只不过花费千分之二,但他却不准子女追求物质享受。 

    季压西入伍提干后,第一次探家,买了不少东西,想让父亲派辆车来接站,心想:“父亲是人武部部长,弄辆车来接还不是小菜一碟。”可到了车站,只看到只身一人等候在出口的父亲。父亲领着他挤了两趟公共汽车,两人拎着大包行李费了好大劲,才回到家里。 

    在季压西和哥哥姐姐的心里,他们一家人的物质享受极少,但精神教育却十分富足。晚年时,季老决定整理自己的回忆录,编辑成书,他这样对子女说:“哪一天我离开了人世,可没有什么财产留给你们,但我确实想留给你们一件东西。”这便是老人的回忆录。老人说,这既是对自己一生的一种梳理,也是对革命传统、精神和思想的传授,权当精神财富,留给子孙。 

    去世之前,季老已经说不出话,季压西在病床前大声地说:“爸爸,你放心吧,我们全家都会记得你的教导,我们一定听党的话。” 

    听到这句话,季老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责任编辑:】
分享到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用户留声


我要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