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南京确诊的93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这两个“零”让市第二医院院长易永祥松了一口气。
南京雨花台西南望江矶,绿树成荫,肃穆安静。
每逢清明,人们总会自发来此,凭吊、瞻仰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三位烈士。
新四军老兵琚逸芳,也坚持每年来此为烈士们扫墓。
细雨迷蒙,琚逸芳凝视着墓碑,思绪不禁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1928年,连云港东海县,逢集的白塔埠镇,大街上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冯硕仁带着妹妹冯菊芬找到一个显眼的位置,开始敲锣打鼓。
他们要街头演讲,内容是反对封建婚姻,提倡男女平等,号召妇女放足、剪发。
如凉水泼进了热油锅,议论声在人群中炸开了。
冯家兄妹却镇定自若。
革命需要敢为人先。
1928年3月,南京,乍暖还寒,一片肃杀。
警车在街头呼啸而过,国民党特务遍布大街小巷,监视着城中的风吹草动,白色恐怖愈加严重了。
李耘生风尘仆仆地赶到南京——上级调他来南京市委工作。
在此之前,李耘生将临产的妻子章蕴安顿在了长沙,两人相约,孩子出生后,在南京见面。
但事情并没有他们计划般顺利。
1982 年正值南京大学成立八十周年之际,为了永远缅怀革命先烈,南京大学全体师生筹资建造了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底座为正方形,碑身正面写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碑身后面刻有从该校毕业后参加革命而牺牲的谢远定等21 位烈士的简历。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在充分做好场馆开放准备的情况下,决定自2020年3月21日(周六)起恢复开放。
见字如面,纸短情长——发往战“疫”前线的家书。
1923年8月20日下午,南京四牌楼,一辆从下关开往城南的小火车刚刚停住,一位戴着眼镜、身着西装的年轻人急急忙忙跳下车来。
正当他向行人打听东南大学的路线时,两位自称是东南大学的同学热心地迎了上去,主动带起了路。
这位年轻人,就是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瞿秋白,为了在南京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会议而来。
“在黄石的新闻中,看见你们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医院病房和时间赛跑,从病毒手上夺回生命!谢谢你们为我家乡拼命!”
1951年初,南京开展了反动党团、特务人员登记工作,第一天就有1500余人主动前往,其中不乏国民党高级官员。
但也有一些人,顾虑重重地观望着,直到公安部门找上门。
不久,曾担任国民党感化院和反省院院长的鲍君甫也被逮捕了。
正当法院决定对其处以重刑时,鲍君甫却道出自己是中共特科安排在国民党中的“双面特工”,陈赓便是他的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