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伉俪虎穴传奇:没有新郎的婚礼

宾客们傻了眼,有的交头接耳,有的面面相觑,更多人在打量着新娘。

新娘却面不改色,镇定自若,不慌不忙地迎接到场贺喜的客人,端庄又大方。

没有新郎的婚礼,是那阵子邻里间津津乐道的话题。这场奇怪婚礼的背后,则是一对新四军伉俪的潜伏故事。

梅园新村纪念馆举办职业体验活动

1月5日上午,南京市第九中学高一(5)班的12名同学来到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参加了“职业体验活动”。

两年百万字 “流亡”作家和他的三部曲

1926年,郁达夫来到广东大学(同年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文学院的一名教授。讲台下的一众学生中,穿着西装的洪灵菲格外醒目。

洪灵菲时常带着作品,拜访郁先生。有时,他的身边还跟着尚是女友的秦静。

郁先生将其视为自己的得意高足,他鼓励两人参加革命的同时不能忘了文学。

而后来的洪灵菲,也真的在革命之余,凭借《流亡》三部曲成为文坛上的一颗明星。

开车“遛狗” 司机老段的梅园往事

他,是位普通的司机,但车上载的都是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这样的人物。

他,不在战争前线,董必武却对旁人夸赞道:“其斗争故事很值得一写。”

他是段廷英,长期在重庆中共中央南方局、南京中共代表团机关工作。凭借手中小小的方向盘,在方便了首长们行动的同时,也安全接送了无数地下工作者。


《雨花英烈精神》进高校教材顺利通过评审

2020年1月14日下午,《雨花英烈精神》教材评审会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

这部电影旧中国拍一半 新中国拍一半

1978年,著名剧作家陈白尘还戴着“叛徒”的帽子,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聘请其担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成就了日后的杏坛佳话。

在中国电影界,陈白尘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他被誉为“中国的果戈理”,对中国的政治讽刺喜剧有开山之功。

从“海啸”到“海笑”难忘《红红的雨花石》

“雨花纹石的宁静、明朗、坚实、无我,似乎象征着主人的精神。”1946年夏天,郭沫若同志到梅园新村访晤周恩来后,感慨万端地在《南京印象》一书中如是写道。

如今,在当年周恩来会客室中间的圆桌上依然陈列着那碗晶莹剔透、色彩斑斓的雨花石,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沉思,感叹不已。

新起点 新征程 江苏省博物馆学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

1月11日,由江苏省博物馆学会指导支持的江苏省博物馆学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宁召开。

敌后武工队 驰骋六合威震八方

1943年,在六合一带,有着一支驰骋敌占区的武工队。

他们人数不多,只有二十余人;装备不强,只有些许短枪。但面对星罗棋布的日伪据点,面对六七千伪军,武工队却往往出奇制胜。

乔装打扮惩汉奸,如入无人之境地端据点、截军资,闹得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

至今,人们仍在传颂着他们的战斗故事。

红色谍报夫妻组 一纸能抵百万兵

人群中,一个三十出头的女子带着两个孩子,身穿旗袍,烫着时髦的卷发,笑容满面。

她叫沈安娜,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的机要速记员。为了不在混乱中弄丢工作,她特地塞了块大洋,抢先拿到机票来南京。

对她来说,当速记不是为了养家糊口、服务国民党,而是可以获取国民党军事情报,配合解放军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