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尸首不要安葬,敬赠苏州博习医院医生我的盟兄李穆圣解剖,以便深研医学。”
1936年4月14日,爱国进步妇女李德全、张默君等在南京发起成立了首都女子学术研究会,组织发动中上层妇女投入抗日活动。
2015年7月,无锡市革命烈士陵园获赠一只特殊皮箱。
它稍有破损,但大体保存完好,箱内军绿色的衬布干净而平整,可见一直被人悉心保管。
捐赠者是时年104岁的老人高福珍,皮箱是高福珍哥哥——雨花英烈高文华的遗物。
据高福珍老人讲述,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离家四年多的哥哥风尘仆仆回到家乡,手里就是拎着这只皮箱。
皮箱跟随高福珍80多年,是老人最后一件关于亲人的纪念物件。
11月30日,她们以南京妇女文化促进会的名义召集了有50余学校、机关、团体约400人参加的“国是讨论会”,正式成立了南京妇女救国会。
近年来,溧水区委党史办开展无名烈士墓寻访,为散落在乡野中的无名烈士坟墓定“身份”,为他们立碑,告慰英烈。
20世纪70年代初期,凡是来南京的内外宾,都要想方设法看看南京的“一大一小”,“一大”是指南京长江大桥,“一小”就是小红花艺术团。
这个成立于1957年的艺术团,是南京的一张特色名片。那时,一些重大的外事活动演出,几乎都是由“小红花”来承担。
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国政要来南京访问时,也观看了“小红花”的演出。他那温暖的笑容、亲切的教导,让“小红花”们终身难忘……
南京市委决定筹办“中国共产党南京历史展”,现面向国内外广泛征集中国共产党南京历史资料、实物等。
曾几何时,中华大地狼烟四起,一批优秀青年慷慨赴国难,几百万中国军人血洒疆场。
1947年,当时《文萃》丛刊的主编,雨花英烈陈子涛,在《文萃》丛刊中写下了一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