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实现的握手:别了,司徒雷登

发布时间:2019-06-28 10:32 来源:凤凰网江苏

1949年8月,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文章《别了,司徒雷登》,让这个解放前最后一任美国驻华大使,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而文章发表的前两三个月,司徒雷登曾就新中国与美国关系问题,在南京与中共代表举行试探性会谈。

6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还抛出橄榄枝,欢迎司徒雷登访问北平。只是中美双方立场格格不入,终究未能成行。

1949年8月,新华日报刊登新华社社论《别了,司徒雷登》

1949年8月,新华日报刊登新华社社论《别了,司徒雷登》

美国对华政策悄然转变

1949年,美国花大力气支持的国民党政府一败涂地,仓皇撤逃,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却留在了刚刚解放的南京。

于是,人们注意到,古城金陵的新生时刻,一辆挂着星条旗的吉普车穿行在欢迎的车队中,令人疑惑。

司徒雷登留在南京想干什么?当时的普遍反应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在挑衅新生的共产党政权。

直到近年来美国外交档案的公开,才揭开谜底。

1946年,司徒雷登摄于南京

1946年,司徒雷登摄于南京

原来,眼看着国民党集团江河日下,美国的对华政策也悄然调整。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的第三天,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批准《重审并制定美国对华政策》文件的行动计划。

司徒雷登也向美国方面要求,允许大使馆在共产党政权建立后“长期留下,以观察共产党的意图”,并向中共提供一个“商讨与美国关系的机会”。

在此背景下,黄华出任南京军管会外侨事务处处长。司徒雷登获悉后,十分得意。黄华不仅是其执教燕京大学时的学生,还和他的秘书傅泾波是同班同学。这种师生关系将有利于计划的进行。

其实,中共方面也认识到司徒雷登留在南京的意义。4月28日,毛泽东在给渡江战役总前委和华东野战军负责人的电报中,就提及美国方面托人请求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1946年,司徒雷登与周恩来在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草坪上交谈

1946年,司徒雷登与周恩来在南京美国驻华大使馆草坪上交谈

为妥善处理好南京的有关外交事务,周恩来亲自找黄华谈话,交代其赴南京的任务。

被寄予厚望的北平之行

黄华到南京后不久,司徒雷登便派傅泾波出面接洽。随后,黄华与司徒雷登进行了两次谈判。

5月13日,司徒雷登与黄华第一次会晤,气氛较融洽。司徒雷登表示,希望中国建立统一、和平、民主的政府,美国愿同新中国建立新关系。

但当谈到在平等互利前提下对新中国的承认问题时,司徒雷登却闪烁其词,只强调若想获得美国承认,中共必须遵守现行条约。

在6月6日第二次会晤中,黄华重申,中共愿意和美国及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外国政府特别是美国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政权的关系。司徒雷登不愿表示将停止援蒋,但宣称中共应意识到各国大使馆继续留在南京是一种意味深长的举动。

这时,司徒雷登接到重要情报,称中共高层领导在对苏对美方针上出现意见分歧。于是他通过傅泾波向黄华提出,亲自北上,同周恩来等高层领导会谈。

1935年,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

1935年,司徒雷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

司徒雷登(左二)与燕京大学教职工在学校合影

司徒雷登(左二)与燕京大学教职工在学校合影

他还委婉表示,自己长期担任燕京大学校长,每年6月都在北平过生日,今年还想去北平。

6月28日,黄华正式通知司徒雷登:毛泽东、周恩来真诚欢迎他作为“许多中共党员的老朋友”前往北平,与中共领导人会晤之事也有可能。

有关方面告诉司徒雷登,若北平之行实现,中美之间的许多外交难题可望迎刃而解。

司徒雷登对此“极为高兴”,并做好了旅行的准备。

别了,司徒雷登!

翌日,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务院请示,详陈北平之行的种种好处,也分析其中的不利因素。权衡利弊,他力主以去北平为好。

美国国务院对此意见不一。考虑其中对美国的不利,三天后,总统杜鲁门直接否决了这一计划。司徒雷登很快得到通知:“根据最高层的考虑,指示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访问北平。”

被寄予厚望的北平之行,终究成了泡影,中美双方在南京谈判也随之无果而终。

8月2日,回天乏术的司徒雷登,只得怀着非常复杂的心情,离开这个“令人烦恼而死心”的地方。

返美途中经过冲绳岛时,司徒雷登发表声明,赞成承认中共并与之维持商务关系。美国政府不准他的声明在国内发表,并电令他不准再擅自发表言论。

1949年8月,司徒雷登回到美国

1949年8月,司徒雷登回到美国

8月5日,美国方面发表了《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为美国对华政策进行种种的辩解。从8月14日到9月16日,毛泽东亲自撰写了五篇评论文章,对白皮书进行了无情的批驳。

或许,毛泽东对司徒雷登并无恶意,但司徒雷登毕竟代表了美国政府。五篇文章中,有一篇就特地点了司徒雷登的名字,即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

就这样,1949年,美国与中共虽有对话的机会和愿望,却因立场格格不入,终无和解之可能。

参考资料:

《党史文汇》

《上海档案》

《党史纵横》

【责任编辑:中国南京红色在线编辑部】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