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传媒学院和中国南京红色在线联合策划推出微纪录片《雨花台相册》,该片以雨花台烈士老照片为核心载体,配合烈士的家书、诗词、文集、日记等,讲述烈士们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
1924年,恽代英在上海与青年的合影
(右侧第二位是恽代英)
这是一张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合影,一个个年轻的脸庞上,充满朝气和活力。照片拍摄于1924年,右侧第二位穿长袍的男子叫恽代英,当时在上海大学任教。
1921年,恽代英(前排左二)与参加少年中国学会
第二次年会的部分成员在南京的合影
他1921年便加入中国共产党,被周恩来誉为“中国青年的楷模”。
1918年,恽代英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华大学附中、安徽宣城师范、四川泸州川南师范任教。那时,他就发现年轻学生对于如何读书、读什么样的书充满困惑,这也反映着青年们选择人生道路的迷惘。
利群书社旧址
“我身上的磷,只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它燃烧起来,烧掉古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秉持这样的信念,1920年,恽代英发起创办了利群书社,成为武汉地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恽代英请奚季耕为利群书社
从美国购买图书的明信片
但这还不够,为进一步解答青年人的困惑,1923 年 10 月 20 日,恽代英在上海主持创办了《中国青年》,成为首任主编。
《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
他亲自撰写发表了一百多篇文章和几十篇通讯,使杂志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主张的重要阵地。
恽代英主编的《中国青年》创刊号
在《中国青年》创刊号上,恽代英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对于有志者的三个要求》,“一、每星期至少牺牲六小时,作有益于社会改造的事业。二、每星期至少牺牲六小时,作时事与社会改造理论与办法的研究。三、有收入时至少捐其十分之一,作有益于社会改造的事。”不少年轻人受到感召,但又不知如何做起。因此,编辑部收到了很多青年学生的来信。
“社会改造方面却难得着什么读物。你们可以介绍给我几种书籍么?”
“逐条逐件都应附以现有的书籍,为读者读过而承认有价值的,庶可引起读者看这种书的兴味。”
见到这样的来信,恽代英很高兴,此后,向青年推荐新书报刊就成为《中国青年》的经常性工作。他这样写道:“现在有的青年除了学校例行的功课和学校规定所要求做的事情以外,并没有其他必读的书和必做的事。这样培养的学生,是没有希望的。”
《中国青年》杂志
于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李季译的《社会主义史》、李汉俊译的《马格斯资本论入门》、李达译的《社会问题总览》《劳农俄国研究》、新青年杂志社编著的《陈独秀先生讲演录》等一大批进步书籍,随着《中国青年》的推荐被更多读者知晓,培养和影响了一代青年。
在恽代英烈士短暂的 36 年生命历程中,他就像一团火,始终燃烧自己,为青年指明前路。至今,恽代英的话还犹在耳畔:“许多人都相信中国的唯一希望,便要靠这些还勃勃有生气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