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日,《南京日报》刊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省市党报联动摄影特别报道——南京地铁篇。
从1999年5月28日诞生至今,南京地铁已经21岁了。
南京人的地铁梦始于1984年,20名人大代表的提议案,说出了南京人的心声。
1999年4月15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南京地铁一号线立项。
1999年5月28日,南京市地下铁道工程建设指挥部、南京市地下铁道总公司成立,通过努力,年底拿到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开工报告的批准文件。
21年,南京地铁从无到有,由线成网,从21.72公里到378公里,日均客运量从2005年底的11.5万乘次上升至目前的350万乘次,占南京市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例从5.8%上升至55%。
南京地铁21年发展,给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和便利。
从1条线路到10条的规模飞跃
自2005年9月地铁一号线投运后,南京地铁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
2010年5月28日,二号线、一号线南延线开通试运营。
2014年7月1日,十号线、S1机场线开通试运营,同年8月1日,宁天城际S8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
2015年4月1日,三号线开通试运营。
2017年1月18日,四号线开通试运营;12月6日,宁和城际S3号线一期开通试运营;12月30日,宁高城际二期S9号线开通试运营。
2018年5月26日,宁溧城际S7号线开通试运营。
从2005年到2018年,南京地铁用了仅仅13年时间,便实现十线齐发,174座车站遍布城市四面八方,运营里程达到378公里。
南京地铁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南京文化的汇聚地。“交通艺术、古城底蕴、地铁文化、雅俗共赏”,南京地铁10条线路各具特色,48处文化墙精彩纷呈,似一条条珠链,串连起金陵文脉的山水胜迹。
攻坚克难屡创奇迹
南京地铁取得这样的成绩,也是经历过无数次阵痛和困顿的。
从2000年南京地铁一号线开工之时起,南京地铁就怀着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攻坚克难,不断创新,一个个创造奇迹的历程就此开始。
由于各种地质构造丰富,南京被中国工程院院士施仲衡形象地比喻为“地质博物院”,同时,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和古树名木,地下管线繁杂,暗河密布,地下水丰富。
一条条地铁线在全力推进的同时,一道道前所未遇的难题摆在地铁人面前。
地铁一号线纵贯南北,先穿京沪铁路大动脉8股主线,再下穿600年历史的明城墙,又穿3800米的连续软流塑地层,在柔软的地层里筑出了坚固的隧道。
地铁二号线横跨东西,与河西的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城中上软下硬复合地层、城东灰岩溶洞地层反复博弈,每一米都考验着建设者的意志。
地铁三号线穿越长江,穿越玄武湖、白鹭洲,穿越秦淮河、秦淮新河,先后五次穿越沪宁城际、京沪普铁、宁芜铁路,一次次穿越如履薄冰,一次次成功地化险为夷。直到2014年7月18日晚上8点半左右,3号线终于迈过了最难的坎,穿越了长江。
地铁四号线鼓楼站采用了洞桩法、盖挖顺作法、明挖法、盖挖逆作法和矿山法工艺建造——这是南京地铁施工工法最多的车站。
21年来,南京地铁以包容、开放、创新和国际化的视野,铸就“人文地铁”服务品牌,积极打造品质、安全的轨道交通网络。
2017年南京成为首批“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南京地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运营里程有望超600公里
地铁四号线
南京地铁将“人文”烙在两条冰冷的铁轨上,使人们对地铁的体验不再是穿梭于黑暗的隧道,而是通过地铁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暖。
2019年南京地铁将锚定五号线、六号线、七号线、九号线、十一号线、宁句城际和一号线北延、二号线西延、三号线南延、四号线过江、宁天城际南延、十号线东延等建设任务,自加压力,加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将无人驾驶技术、换乘站一体化设计、新工艺、新工法等应用到新线建设中,提升线路建设的品质。
未来五年,南京地铁运营里程有望超过600公里。
当前面对长三角区一体化发展的加速推进,特别是进一步提升南京省会城市首位度的新形势、新要求,南京地铁将在以安全为本的基础上,建设形成一个高效决策的地铁“数据大脑”和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神经系统”,全力打造智能化、数字化地铁,开启智能地铁新征程。
21年来地铁延伸的方向,也是城市的发展方向,新业态,新商业、新文创沿线而生,给古城南京带来盎然的生机。
在南京地铁,每天都有不同的故事上演着,或温情,或感人,或触动,7000多个日夜,始终陪伴南京人一同度过……